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811西方哲学史(含现当代部分,占20%)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奥康的剃刀

【答案】奥康的剃刀是指理论构造中的一条方法论原则,在形而上学论战中被广泛应用。奥康认为,“用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能够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意即人们不应当设定比合适的哲学解释所必需的实体更多的实体。因此,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人们在面对具有同等解释力的两个或多个理论中,应选择使用了最少的假定与解释原则的那个理论。

2. 两座城

【答案】两座城是指奥古斯丁把现实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座城。该划分的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上帝之城”由按照爱上帝灵性生活的人组成,是上帝的“选民”,在现世中代表的是教会。“世俗之城”由爱自己并对抗上帝,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两者的区别在现世是无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有形的。奥古斯丁认为在最后审判的时候,“世俗之城”将会灭亡,而“上帝之城”则将作为基督王国而永存。

3. 孟德斯码的三权分豆

【答案】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关于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和关于司法及民政法规事项的司法权的各自,是对洛克的分权思想的发展。关于权力制衡的必要性及其设置是孟德斯鸡的分权学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国家权力不能集中掌握在一个人或机关中,否则就不能保障社会自由和公民自由,并提出政治自由是通过三权的分立而得以保障的。他强调权力的相互约束,通过特定的力量平衡,以达到权力控制权力的目的。他主张由人民选举的代表来行使立法权; 由国王掌握行政权和军队; 司法权则由选自人民阶层的法官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审判权,不受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干涉。

4. 四因说

【答案】“四因说”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是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四因”只有形式因与质料因。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决定的因素; 质料因是消极的、被动的、被决定的因素。形式与质料相对立。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四因说回答“实

体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构成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5. 请简要叙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

【答案】(1)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思想始于其对数学与音乐的研究。他们认为音阶的特点和比率可以用数表示,并且一切其他事物的性质都由数决定。他们注意到世界上形式和关系的事实,他们发现量度、秩序和比例始终一致的循环,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数学关系是事物的共同属性,没有数就没有这种关系、一致性、秩序和规律。因而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是万物的本原,是真正的实在、实体和根基,一切其他东西都是数的表现。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2)数的特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潜心研究在数目中无穷的特征和规律,并把这些特性赋予整个宇宙。他们用数来解释整个世界,提供了十对从数的研究中提取出来的范畴: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一与多,右与左,男与女,静止与运动,直与曲,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

(3)宇宙生成说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有奇数和偶数两种形式。奇数是有定形的,完满的:偶数是无定形的,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点是一元,线是二元,面是三元,立体是四元。物体的线和面被当作是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世界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体,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

(4)评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具有了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数”只是量的规定,当它解释如意见、正义、友爱等现象时,“数”不能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亚里士多德还批评他们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

6. 简要叙述约翰·司各脱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关系的观点。

【答案】约翰·司各脱认为,一切学科都不需要证明其自身对象的存在,一个学科对一个对象的研究,是以承认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对象在学科之先。因此学科只研究对象的属性,而不研究其存在。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他认为:

(1)形而上学只能证明上帝的存在,神学只能说明上帝的属性。

“存在之为存在”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而神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上帝。因此神学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只能说明其属性; 形而上学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小能提供关于上帝属性的认识。

(2)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相当于理智与信仰的关系。

约翰·司各脱认为存在分为无限存在和有限存在两种。无限存在是上帝,有限存在是被造物。两种存在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有限不能直接推导出无限。人的理智是有限存在,而上帝是无限存在,故人的理智不能认识上帝的属性。因上帝的属性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不可通过理智获得。因此,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相当于理智和信仰的关系。

(3)将形而上学同神学区分开来,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

约翰·司各脱认为神学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如何行动、如何达到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而非理智探索的、思辨的学问。因此他将形而上学同神学区分开来,淡化了神学对哲学的影响。

7. 简述教父哲学中,信仰主义对哲学的看法。

【答案】教父哲学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派。在早期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相遇的时候,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分别是:

(1)信仰主义的态度,即将信仰和哲学完全对立起来,以德尔图良为代表,认为知识和哲学是使异教徒误入歧途的根源,必须根除。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即利用哲学为信仰进行辩护,以奥古斯丁为代表,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的信仰,虽主张“信仰寻求理解”,但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8. 请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比较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异同。

【答案】(1)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

①作为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霍布斯的国家理论是从一种假想的“自然状态”出发的,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的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依据自然法而享有各种天赋的自然权利,每个人都只受自己的自然法则或“利己心”的支配。

②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是:用一切手段来寻求和平与自卫; 由此推出的第二条原则就是:为了和平与自卫,人们宁愿放弃对一切事物的权利。前者造成了一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后者则达成了一种社会契约,最终导致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

③霍布斯强调,社会契约的订立是为了使人们免于相互残杀,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而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转让给一个“第三者”的个人或议会,这个“第三者”体现着全体订约者的人格,并对他们进行治理,这样就产生了国家。由于这个“第三者”没有参与契约的订立,因此他不受契约的约束,他做任何事情都不存在违法的问题。另一方面,“第三者”的权力是订约者自愿地赋予他的,服从他就是服从订约者自己,人们也不能违背诺言而从他那里收回权力,所以他的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是绝对的。

(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

①卢梭认为,不平等发展到极端必将导致新的平等,奴隶将变成主人,暴君必将被推翻,问题只在于要找到一种社会形式来保障每一个人的天赋的自由权利,而不只是保护多数人的权利,更不是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因此,卢梭提出了“公意”来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