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638哲学基础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8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638哲学基础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638哲学基础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二) . 10 2018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638哲学基础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三) . 18 2018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638哲学基础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四) . 26 2018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638哲学基础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五) . 34
一、名词解释
1.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2. 元素
【答案】“元素”本意是“字母”,是自然哲学家用来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时所运用的概念。元素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即性质的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不是数学的不可分,而是物理的不可分。元素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因而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
3. 约定说
【答案】约定说是指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的学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约定说认为国家的起源、社会的法律和习俗是人们约定的结果,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成国家,制定出法律和习俗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约束人的野蛮的本性。但对于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应建立什么样的法律和习俗,持约定说的智者们之间存在分歧,有人提倡民主制,有人提倡德治,有人则提倡法治。
4.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二、简答题
5. 简述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思想。
【答案】洛克说:“心灵在自身中自觉到的东西,或知觉、思想、理智的直接对象,我称之为观念; 那种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我称之为具有这种能力的主体的性质。”洛克将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两类。其观点如下:
(1)两类性的质的观念
从我们关于性质的观念是否与性质本身相似的角度来说,洛克认为:
①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相似,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物体之中; ②我们关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和物体的性质根本不相似,物体有的仅仅是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对象,它们只是一种在我们心中产生这些感觉的能力。
(2)两类性的质的特点
①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洛克说:“第一种是这样一种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它都绝对不能与物质分开。”“不论是否有任何人的感官知觉到它们,它们都确实存在着。”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这些性质都可以量化,都是经典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洛克肯定第一性的质是“实在的性质”,这就是说,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的对象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识状态为转移。
②第二性的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
物体的能力是客观的、实在的,但它造成的效果却可以是主观的,是那些仅存在于人心之中的观念。换言之,第二性的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的质的性质,第二性的质主要包括颜色、声音、滋味等等。除此之外,洛克认为还有第三性的质。
(3)两类性的质的产生
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物理基础的角度出发,洛克认为,无论第一性的质,还是第二性的质,包括第三性的质,都仅仅是人的心灵的产物,都在物体中有其基础。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它们都是物体的性质。洛克认为我们关于这些性质的观念是由于物体借一种冲击,通过我们的神经或“生命精气”传到大脑,在我们的心灵中产生我们关于那些东西的观念。第二性的质即使只是产生于我们心中的观念,与物体的性质根本不相似,我们也还是把第二性的质归于物体,而不是我们的心灵。洛克说,正如割我们肉的运动和因此而产生的“痛苦”的观念是不一样的,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产生的关于第二性的质也是不一样的。
(4)两类性的质的关系
洛克认为,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可以还原为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虽然只是观念,但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却是物体的能力。客观上说,物体只有第一性的质,它的性质也是它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力是否与它所产生的观念相符合。物体的能力是原因,是客观的; 能力造成的观念是结果,是主观的。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造成的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结果和原因之间的符合。当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造成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不相符合时,主观与客观、结果与原因不相符合,但是,两者之间有对应关系; 并且,这种对应不是主观任意的关系,而是可以用机械论解释的因果关系。
6. 请叙述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1)含义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
离而消失。四根自身并没有自我组合和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即“爱”和“恨”“爱”使根相互结合,“恨”使根相互争斗。
(2)内容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与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他的火、土、气、水都是微粒,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可合可分,但在运动中四根不生不灭。“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事物的生成和毁灭。“单一”是指由众多的“根”所生成的某一具体事物。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产生出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而消亡。但根保持着个体存在和同样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他认为,整个世界处于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永恒的循环运动,因而万物的变迁也永无止境。并且这种循环是有序的,各类根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变更而轮流取得优势。
(3)评述
他不仅是第一位多元论者,也是第一位外因论者。他通过“根”与事物的分合转化,把爱利亚派的“一”与自然哲学中分化的“多”重新统一起来,力图在多中保持一的特性。一和多的这种结合方式推动自然哲学从单一的本原寻求发展到了复杂的结构建构。
7. 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答案】(1)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潜能”是指事物的潜在状态,“现实”是指事物的“实现”状态。亚里士多德提出潜能与现实的学说,以说明万物生成的根据,他认为任何实体或个别事物都处于从潜在状态到现实的运动过程中。潜能与实现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潜能之所以为潜能,仅在于它还没有实现或完成。
(2)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①四因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四因说”,“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的一种理论概括,认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a. 质料因,是指“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
b. 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
c. 动力因,是指“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
d. 目的因,是指事物“最善的终结”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因此,“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种最基本的原因。
②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a. 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形式把尚未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