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2. 无为而无不为

【答案】无为而不为是老子提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此乃“无为”所产生之效果。人之行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可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仍具有深邃的意义。

3.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4. 四德与七情

【答案】四德与七情是指喜怒哀乐四种道德情感和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刘宗周认为,喜怒哀乐四气是正常流转的,没有“过”与“不及”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原则相对应,喜怒哀乐分别代表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 这种道德情感并不是现实中人们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过或不及造成的,是由喜怒哀乐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见,七情是不好的情感。他认为喜怒哀乐这四德没有不好的方面,是纯粹天然的,它们无论是己发还是未发,都无法在其上面用工夫。而七情则是后天感应外物的结果,是由人为造成的,皆来自于人的欲望。道德实践可以在七情上用工夫,对其加以遏制。

5. 小故

【答案】“小故”源自于墨子的《经说上》,是指造成某一结果的若干条件中的一个条件或部分条件。“故”是指某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故”的提出是为了探寻所论问题的原因、根据和理由。《经说上》将“故”分为大故和小故两种。小故与大故相对应,它们相当于假言命题的前件或直言推理中的小前提。

6.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7. 一心三观

【答案】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独创的观心法要,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是能观的心; 三观,是空、假、中的三智,即空观、假观与中观。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8.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二、简答题

9. 简述惠施“合同异”的思想。

【答案】(1)惠施与“历物十事”惠施是先秦名辩思潮中“合同异”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物十事”主要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相对性。

(2)“小同异”和“大同异”

①来源

惠施“历物之意”的第五个命题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认为同异分为“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

②含义

a. “小同异”是指坚持在事物之间区分异同,一般指人的经验认识或常识。此物与彼物,或同或异; 同可分为大同和小同。“异”也一样,可分为大异和小异。大同者,其异必小; 小同者,其异必大。大同与小同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b. “大同异”是说万物毕同毕异。从天地一体来看,万物只是一物,此之谓“毕同”; 从万物的差别来看,万物各是一物,此之谓“毕异”; “毕同”、“毕异”意为万物既莫不相同又莫不相异,这就叫“大同异”。

③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惠施更为重视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相对性,天地万物本无严格的彼此之分,本来就是一体的,个人作为这个一体中的一员,也不应当妄分彼此,而应当对万物施以普遍的爱,这就是他说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含义。

10.戴震的“气化即道”和“形上”、“形下”的思想是怎样的?

【答案】(1)气化即道

戴震坚持以气化的宇宙观来解释道,即“气化流行”就是道,道的真实内容也即用来描述气化过程的“阴阳五行”。戴震的道体观以道为气化过程,肯定了物质运动过程的有限性,与程朱将道看作理的观点不同。

(2)“形上”、“形下”

戴震将《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解释颇有特色,认为气就是“形而上”的,并不是理是形而上的。他将“形而上”解释作成形以前,“形而下”解释为“成形以后”认为“形而上”是气化未形成具体的器物之阶段,“形而下”是形成具体器物之后的阶段。

戴震的“气化即道”、“形上”、“形下”的思想具有“反理学”的倾向,反映了他反对理在气先、理气二分的理本论。

1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案】中国哲学史上最旱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