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 六经皆我注脚
【答案】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 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3. 无欲
【答案】“无欲”是周敦颐十分强调的一种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使精神专一不杂,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要排除各种欲念,这样才能在静时保持心灵的虚静,行动也才能公正周遍而没有偏私。但是,他所提倡的“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而不是要禁绝一切感性欲望。这样,无欲就和其功夫论“主静”沟通了起来,所以《太极图说》在解释“主静”的时候说:“无欲故静。”周敦颐延续孟子的“寡欲”思想,认为减少欲望甚至达到没有的程度,心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成为圣贤。
4. 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5. 一阴一阳之谓道
【答案】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的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是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生化过程中,一切生化过程都是由阴阳二气的交合变化引发的,因此都有规律可寻,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自汉代以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①西汉京房用“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来解释;
②晋韩康伯主张“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③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释“道”以阴阳为“气”;
④朱熹则认为:“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⑤张载则用气化过程来解释“道”。
6. 内丹
【答案】内丹是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具体的修行原理是:积聚能量疏通自身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达到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继续修行,能量互相感应形成人体生物场,尤其是练功之时生物场会无限制扩大,与宇宙不断重叠,直至合一,这时人处在自身的生物场中无比的舒服愉悦,身心达到极好的调整。这一认识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
7.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答案】“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是清代戴震的伦理学命题。戴震提倡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戴震将“理”界定为“情之不爽失”认为“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存于欲”的命题,与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相对立,以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质区别。他将道德伦理建立在具体的感性欲求之上,在感性欲求之中寻求中正不失之善,而不是用灭欲的方式来建立伦理学之善。这种思想对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及其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并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8. 一心三观
【答案】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独创的观心法要,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是能观的心; 三观,是空、假、中的三智,即空观、假观与中观。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二、简答题
9. 简述二程的人性论。
【答案】二程的人性论主要是在在融合“天命之性”与“生之谓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其根源在于天理、天命。在人性问题上,二程的看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1)物性和人性
二程首先区分了物性和人性。物性就是生物所共同表现的属性,这种属性来自于阴阳五行之气。人也具有此种属性,但是人还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性。
(2)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
二程还区分了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生之谓性的观点,是引进了气的观念,用它来讨论现实的人性。二程认为,尽管从根本上来说,性是指道德本性,但是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一定要依赖人的感性存在才能得以表现。离开感性的存在,也就是气,道德本性就无法呈现。
①大程对告子说的“生之谓性”给予了肯定。以前的人性论认为善者为性,恶则来自环境等后天因素。但是大程却认为,人的气享也是恶的一个先天来源。从气享上说,善恶都是可能的,是现实人性所必然存在的现象。“人生而静”以上的状态是本然之性,但是我们生下来具有的性已经不是本然之性了,而是“生之谓性”之性。我们以前谈论的性,都是“继之者善”也,也就是孟子说的性善,而不是“成之者,性也”其实说性应该在后者这个层次上说。
②小程认为“天命之性”是性之理,是纯然善的。但是他不认为不善也可以被称为性,他认为不善来自于由气而来的“才”。小程严格区分形上与形下,他认为性是形上之理,是绝对善的。性就是理,性虽然不能脱离气享,但是二者是有明确区分的。小程更加强调要从本源上说性,这一点更加接近孟子。他认为孔子等人说的“性相近也”其实说的是气享之性,只有孟子说的才是本源之性。
③二程又强调,不去考虑气而单谈本原之性,这对于认识现实的人性来说是不够的; 但是如果只谈论气享,而不去谈论本原之性,这是局限于现实的人性,而不能看到人所具有的道德本性才是人性的真正内容。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人性。
10.“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不疾而疾。不徐而徐。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找出处,翻译并解释,并说明这篇文章在中哲史的作用。
【答案】(1)出处及翻译
该文出自于东晋著名佛教学者僧肇的《肇论》中的“般若无知论”。
圣智是无知无为。最终极的理等同于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智慧无知无相,而又无所不知。
(2)释义
人的所知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从而不能达到无所不知。而无知才能无所不知。世俗的“知”是建立在“有”之上,其受制于人有限的认知的生命和有限的感官能力。佛家般若的对象是“无相之真谛”
僧肇认为用“知”与“所知”来解释般若与真谛的关系,只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而做的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