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英汉中间结构的生成分析

关键词:中间结构;生成机制;词汇手段;句法手段;构成制约

  摘要

“中动”是具有普遍性,跨语言特性的语言现象。英语中动结构因涉及复杂的句法、语义和词汇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中动结构在汉语中也存在,并且出现频率很高,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以往的讨论焦点仅仅集中在“主表被”的一种类型上,即“中动句”,忽视了此范畴的其它类型。对“中动句”的派生过程争论不休。另一些研究则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单一描述性研究,缺少全面的认识。尤其在句法领域中中动句对比研究较少。本文首先对前贤有关中动句的研究进行梳理,概括有关中动结构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英汉中间结构的语义特征,句法特征以及生成过程和生成制约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同时,发现并分析解释该句式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发现并提出了英语中间结构和汉语中间结构分别通过句法和词汇手段生成。英语中间结构靠句法推导而成, 中动句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 论元降格原则使域外论旨角色降至VP附加语位置,内论元通过升格移入结构主语位置。而在汉语中间结构中,该观点认为中间结构的生成是先于句法而在词库里生成的,在语法主语位置的受事NP作为中动词的外论元基础生成,中动词的逻辑主语受到抑制,只存在前句法的结构中。最后分析了汉语中动结构研究的意义,并对汉语中动句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鉴别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标准。讨论汉语中动结构几种典型的分类,例如: S1 [NP+v-起来+AP]和 S2 [NP十难/好/容易+V]等,全面的分析了这几种句型的句法和语义特征。总之,本文发现并解决了一些问题,为中动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发现一些有待研究的新问题。尽管对该结构认识还不够深入透彻,但希望本文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并对句法学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