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夏医科大学管理学院808社会保障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判断说明题
1. 按住院日和门诊人次费用标准定额支付方式能鼓励医院降低成本,缩短住院日,有利于医疗费用控制。
【答案】×
【解析】按住院日和门诊人次费用标准定额支付方式不能鼓励医院降低成本、不能缩短住院日,不利于医疗费控制。按病种付费可以激励医院为获得利润二主动降低成本,缩短平均住院日。
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中央政府负责制。
【答案】×
【解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低保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3. 社会保险的分配费率是根据企业特点确定的缴费比例。
【答案】×
【解析】社会保险的分配费率是一种责任共担机制,而并非是根据企业特点确定的缴费比例。
4. 建立企业年金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企业具有较好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答案】×
【解析】建立企业年金最重要的条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这是建立企业年金的基础。
5. 当今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福利型、保险型和强制储蓄型三种类型。其中,美国和德国等国实行强制储蓄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
【解析】当今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福利型、社会保险型和强制储蓄型、国家保险型四种类型。其中,新加坡和智利等国实行强制储蓄社会保障制度。
6.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和核心的制度。
【答案】×
【解析】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核心的制度,但不是社会保障中最基本的制度,最基本的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
二、简答题
7.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几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答案】(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
医疗卫生体制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大板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对这三项的改革,即所称的“三医并改”。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给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为了实现总体目标,必须进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分担机制。同时,必须进行医疗机构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降低成本,给患者提供及时、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也必须进行改革,要加大药品管理监督力度,严格规范购销行为,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
概括来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分担机制,医疗机构和一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这三项改革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同步进行,才能有效地实现改革目标。
(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三改并举,医保改革是关键。医保改革,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保改革要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取决于两个重要环节,即医疗机构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医药产品。
三医联动政策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医疗、医药和医保部门之间“结构”的治理,权力、责任和利益在医疗、医药、医保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分配和相互间的钩嵌关系将最终决定结构治理的效果。
8. 社会保障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补会保障管理包括廿方面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内容,具体如下:
(1)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
社会保障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拟定基本法规。这是社会保障管理的第一个环节,这些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与对象,享受保障的基本条件,资金来源,待遇支付标准与方式,管理方法,社会保障法律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做出了规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是由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即行政管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中央和地方、法律和法规的协调配合。
(2)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
卞要表现在收取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保障待遇。此外,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确保其保值增值也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方面,各国采取的方式不同,有的国家采取官营方式(如英国),有的采取私营方式(如智利),也有的采取半自治机构管理(如德国)。比较科学台理的是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管理机构应该由国家、单位、参保人代表组成。
(3)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
这是为社会保障的享受对象提供一系列必要的服务的过程。对社会保障对象的服务应区别对待,如对在职人员和失业或退体人员、有劳动力力和无劳动能力者等等要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法。社会保障对象管理的方向是社会化、专门化。社会化是因为社会保障涉及的工作繁琐复杂,具体问题需要发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应该特别注意发挥工会、社会组织、慈善团体的作用; 专门化是说社会保障对象的服务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的高素质人员,如社会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保对象服务。
社会保障管理的上述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行政指挥系统履行立法职能. 并对业务管理机构进行监督; 基金管理是社会保障系统得以顺利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 对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则是社会保障管理不可分割的服务系统。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完各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9. 灾害救助有哪些特征?
【答案】灾害救助因其面对的风险是各种突发性的灾难,其在实践中也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灾害救助的急切性
由于各种灾害的发生大都具有突发性(除旱灾外)和严重的危害性,因此,灾害救助必须对灾民及时进行各种生活和医疗服务等救助,各种救灾实物或服务资源必须迅速到位,以及时解决遭灾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并将灾害造成的后果减少到最轻程度。
(2)灾害救助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
由于各种灾害造成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包括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毁以及疫病流行等,灾害救助的内容与手段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灾害救助的内容与方式是最多样化的,这主要是灾害及其损害后果的广泛性及特殊性所决定的。
(3)灾害救助的非经常性
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比,灾害救助虽然在总体上也是一项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制度安排,但具体实施时却是非经常性的,因为只有发生需要国家与社会救助的灾害时才需要灾害救助,如果风调雨顺、平安无事,则灾害救助就不需要。(4)灾害救助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①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即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不确定的,灾害救助也无法事先准确确定救助的时间与地区。
②灾害的损害后果是事先无法确定的,所需要救助的财力也是不确定的,虽然政府每年均有救灾的财政预算,但具体需要多少却要由具体的灾害事件来决定,这一特点决定了政府的救灾预算总是与实际需要的救灾支出不相符合的。
③救助的形式具有不确定性,它需要在灾害发生时根据不同灾民的受灾程度及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救助。因此,灾害救助在形式上是一种预防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但实践中却需要临灾应变,灾害救助在实践中愈是有针对性,救灾的效果就愈好; 反之,即使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