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华稻蝗的生物学及其天敌作用力的初步研究

关键词:中华稻蝗,生物学,天敌,捕食作用,功能反应

  摘要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在我国南北地区均有分布,自八十年代以来,其发生量与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给水稻生产造成极严重的损失。1993-1994年,作者分别在陕西大力和长安两县蹲点调查中华稻蝗的生物学并在稻田的自然条件下设立人工实验区进行了天敌对中华稻蝗的捕食作用及其功能反应的研究。本文即是对此项工作的一个总结。 中华稻蝗是关中稻区土蝗中的优势种群。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2-4厘米深的土中越冬。五月上旬开始孵化,其生存、繁殖期均为六个月。蝗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在长安县稻区其孵化率很高(>85%),而被计生率则极低(1‰),不同生境的蝗卵在孵化时间以及田间杂草,尤喜食水稻叶片,一天之中有10-11时和16-18时两次取食高峰。成虫羽化后20-35天即开始交尾,雌虫一生可交尾多次,一般以早晨10时和下午6时为交尾高峰。交尾一般每次持续4-8小时,存在"假交尾"现象。中华稻蝗多在田埂、渠埂、沟边以及河滩地产卵,一般很少在稻田内产卵。产卵时间以中午前后为多,每雌虫一生可产卵块1-3个。每个卵块有卵粒20-56粒,平均37.8粒。一、二龄中华稻蝗蝻主要集中在孵化场所附近取食幼嫩的杂草。三龄蝻开始进入稻田,不过多集中在田边,随着虫龄的增加逐渐向田中央扩散,但就总体而言,人有田边密度高于田中央的现象。通过油漆标记的方法观察到中华稻蝗的活动能力很强,初孵化蝗蝻几分钟后就具备了跳跃能力且随龄期的增长不断加强。长期适应水边生活又使中华稻蝗发展了游泳的技能,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成虫更是具备了飞翔的能力,又大大增强了其活动能力,扩展了活动范围。但当种群密度不是很高时,中华稻蝗基本维持固定的活动范围且耕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起分布。在闷热的夏夜,中华稻蝗有趋光现象。 初步调查中华稻蝗在关中稻区有17种天敌,其中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 Hallowell、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 Cantor 和拟环纹豹蛛Prods pseudonnulata (Bees et Str)控制能力较强。通过调查黑斑蛙与中华稻蝗的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以及剖胃统计黑斑蛙对中华稻蝗的取食量,表明黑斑蛙对中华稻蝗具较强的捕食能力,尤其是对1-4 龄蝗蝻,再自然条件下设立人工实验区进行了黑斑蛙、中华大蟾蜍和拟环纹豹蛛对中华稻蝗的功能反应研究探讨了黑斑蛙的干扰作用以及空间异质性变化对功能反应的影响。所得实验数据资料采用圆盘方程和Hassell 的III型功能反应模型进行参数模拟。结果除拟环纹豹蛛对3-4龄蝻为II型反应外,其余各处理均为III型反应,包括黑斑蛙幼体、成体对3-4 龄蝗蝻的功能反应,只是各个处理的功能参数不尽相同,引起捕食者"发现力"的差异而致,采用Real 提出的β值对功能反应类型进行初步确定,其结果与采用参数模拟所的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此方法有较好的实用性。黑斑蛙自身密度的干扰并不随1-2 龄稻蝗密度增加而产生较明显的变化,对于3-4 龄蝗蝻,黑斑蛙的干扰作用则随蝗蝻密度增加而增加。空间的增大不能改变黑斑蛙对中华稻蝗的III型功能反应类型,但随着空间的增大,III型反应典型下降。 本文还探讨了对中华稻蝗的综合防治、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改善耕作制度,铲除杂草,造成对中华稻蝗的不利生态环境,积极保护黑斑蛙等天敌,大力提倡家鸡家鸭防治,科学用药,选择最佳时间、最佳农药于最适地段施用,节省人力和物力,谋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