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虽然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我们已经认识到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是促进友谊和发展的桥梁。应用语言学家汉默莱 (Hector Hammerly)曾给语言下了如下定义:语言首先是口头符号,用于(或通过学习后用于)一个语言社团的交际和文化框架之中。早在1942年 ,语言学教授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口语先于文字,并概括性地指出语言是说的话,不是文字。19世纪出现的 直接法与产生于40年代美国的听说法都是以口语为原则,注意口语训练。从70年代至今颇为流行的外语教学法,既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Wilkins)倡导的功能法,也提出交际既是语言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教学应该有效地完成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本论文就目前青海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水平评估之后,基于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及应用语言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一手的 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学生的口语水平不仅亟待提高,而且更要考虑到在提高的过程中制约学生口语能力的四个主要因 素,既教师的口语输入、学生的动机、听力能力及口语测试有效的实施。 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提出了为什么要着重提高学生说英语的技能。英语是当今世界第一位的国际语言。而英语口语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交际方式 ,将在国际间的相互合作与发展中发挥其优势作用。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会每年增加45O万个就业机会。而且随着 西部开发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等带来的人才流动,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非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仅仅局限于从事教师工作,这为青海师范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但与此同时,他们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对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甚至 已成为就业“门槛”。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了很大变化。往年的英语四级标准变成了六级。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现场要求学生用 英语进行对话。因而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一定要过硬。 第二部分:教师的语言输入与学生口语水平的直接关系。青海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是以课堂为背景、以教师为中 心。毫无疑问,英语教师在授课时所采用何种教学法以及教师本身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影响 学生的口语能力。因此,如何使教师充分意识到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并且让教师了解最佳口语输入应具备的几个条件,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学生的口语水平。 第三部分:动机的强与弱是影响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关键。第二语言的动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工具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就是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如找职业;另一种是综合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就是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参与第二语言文化 社团的活动。动机使得我们教师更好地了解语言中的感情因素。动机影响效果,效果也影响动机。根据对青海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 结果,98.5%的学习者的动机是工具性的。作为英语教师,如何用适当的方法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练习口语、提高口语能力的动机,培养学生 英语口语应用的主动性,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关键环节。 第四部分:说的技能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在具体的训练中必然要跟其他技能结合在一起训练。说与听关系很密切。一个人说的技能较 高,听力一般也不差。听力一般要高于说的技能,听力的提高会促进说的技能的提高。听力能力是口语水平提高的先决条件, 第五部分:随着语言教学向着交际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的交际能力。口语测试是不能由其它的听力或阅读测试所代替 ,口语一定要单独测试。口试的目的是检查被试者的全面的口语表现,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地说出恰当的内容。测试题应具备三个特点 ,这就是可靠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由于口试是一种主观测试,评分不容易客观,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测试类型、不同的学生 群体掌握好口试的标准。 第六部分:就论文所研究的课题做了一个总结。论文从学生的学习因素和教师“教”的因素着手,就如何提高青海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 生英语口语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因而,外语教学也应该以此为尊 旨,以学生为中心,调整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引起学生的“学”,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英语口语的挑战。所以,作为语言教师 ,不仅仅是理论的消费者,在把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有机的结合、完善起来的同时,还应该是理论的生产者,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最新 的教学理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