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东省培养单位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间相互作用

【答案】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

2. 生产链

【答案】生产链是指主要研究客体是商品形成的流程及确定参与的主体及其活动,着重于强调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系列功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生产链主要由输入、生产、物流和最终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3. 行为主义分析

【答案】行为主义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 中心性

【答案】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它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5. 新经济地理学

【答案】新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研究,它侧重用经济模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地理现象,并试图将其纳入到长期忽视空间维度的主流经济学中。

6. 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泛指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和各种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农矿业,包括种植业、林牧渔业、采掘业等。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虽然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地开发和使用,也付出沉重代价。

7. 规范性分析

【答案】规范性分析是指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8. 横向一体化

【答案】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该类增长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9. 支配效应

【答案】支配效应是指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即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随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10.城市职能

【答案】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11.供给范围上限

【答案】供给范围上限是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12.溢出效应

【答案】溢出效应是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则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二、简答题

13.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①基本前提

a. 均质平原: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b. 交通条件相同: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c. 就近消费: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d. 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

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十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

e. 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f. 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②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一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a. 单一企业形成的圆形市场区;

b. 多个企业形成多个圆形市场区;

c. 多个企业的多个圆形市场区竞争达到均衡形。成正六边形的市场区结构。多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③各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1, 3, 9, 27, 81……从中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④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a.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 2, 6, 18, 54……

b. 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

⑤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a.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b.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c.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①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②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 4, 16, 64, 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③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间数量关系为:1, 3, 12, 48, 192……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①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