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13国际政治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核威慑

【答案】核威慑是指核国家基于核武器的威力为国家利益和政治目的的行为。威慑是指一种通过恐吓和威胁来阻止一个潜在侵略者采取侵略行为的行动战略。而核威慑是指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所使用的一种战略,即把拥有核武器组成的核三位一体作为威慑对方的一种重要手段,往往需要相当数量的核弹。

2. 民族主义

【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民族主义是伴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一个词,它既是指一种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亦是指一种社会运动。当然,这两者往往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种观念,它总是伴以实际行动,而作为社会运动,它又总是有自己的特定意识形态。

3. 人类安全

【答案】人类安全是最早由联合国提出的概念,特征是不仅强调人类整体的安全,也强调个体人类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安全。人类安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结合。

4. 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案】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

“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台、修改了一系列文件与法规,如《特定秘密保护法》等等。

这种“积极和平主义”的根源在于日本二战后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根本清算,以及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右翼势力、政治右倾化不断高涨也是重要原因。安倍在此论调之后进行的一系列修宪、出台法规等行为造成了对东亚区域局势的威胁,违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受到了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批评。

5. 经济封锁

【答案】一国或数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另一国采取强硬措施,以断绝相互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行为。常用的封锁措施有:中断贸易关系,禁止对被封锁国输入和输出货物,禁止对该国输出技术,截断交通运输,冻结该国政府和私人存在他国的资金和财产,停止与该国的一切财政、资金往来等。

6. 现实主义

【答案】现实主义是指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这一解释,恰恰说出了国际政治的一个最显著的现实。正是由于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的“现实”有最直接的联系,因此它受到了众多政治家和外交决策者的青睐。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

7.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

【答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也被称作“经济北约”。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8年美国宣布加入,借助TPP 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 淡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到2010年,TPP 成员数量扩大到9个。2011年11月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檀香山峰会完成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纲要。峰会上,日本、韩国宣布加入TPP 谈判。协议将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8. 外交

【答案】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的总称,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狭义界定指的是“纯外交”,即外交是不使用暴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谋求相互的沟通与影响,并且通过讨价还价——不论是非正式的还是正式的——解决问题与争端。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有当外交行动失败,有关的方面才会使用暴力,而到了这个阶段,已不能称之为外交过程了。广义的界定则扩大了外交的涵义,这种界定认为,在外交过程中以一种非常有限和有选择的方式运用暴力,也是一种外交——暴力外交。这种外交既有外交的形式,又有暴力的手段,在形式上表现为两者的混合。

二、简答题

9. 简要分析对外政策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案】(1)按照问题的重大与否来划分

全面地观察国家的对外决策,可以发现,这种决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决策,另一类是微观决策。

①“宏观决策”是指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指方向、路线。一般来说,这种决策涉及的都是重大问题,关注的方面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这种决策的特点是:

a. 它是预期性的,并不是对突发事件作出的反应; 它通常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框架; 尽管最终是由最高官员作出决策,但国内的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可能广泛参与了这样的决策过程。

②微观决策,有时也叫行政决定,涉及的是比较具体的对外事务。日常的大量对外政策决定都属于此类。这种决策的特点是:

a. 所涉及问题范围相对较窄;

b. 所涉及问题的紧要性或威胁度较低;

c. 由较低层次的政府机构进行。

通常,微观决策是以宏观决策为基础的。当然,微观决策的影响未必都是微观的。

(2)按照情况的紧急与否来划分

还有一种决策类型是按照情况的紧急与否来划分,即分为“日常决策”和“危机决策”。 ①“日常决策”是指决策机关通过标准的决策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决策。国家的绝大多数对外决策是属于这种类型。参与这种决策的政府机构可能存在意见冲突,它们通常是按照日常的决策程序进行时价还价,最终作出决定。

②“危机决策”是指国家在危机时刻进行的特殊决策。这种决策关系重大,但并不常见。危机决策的特点是:

a. 出现了具有高度威胁或可能产生高度威胁的情况;

b ,形势紧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决策;

c. 由范围很小的最高对外决策机构作出决定。

10.简述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答案】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时,既可以采取外交方式、军事方式,也可以采取经济方式、文化方式,这些行为方式构成了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1)外交方式

即各国政府通过其驻外使节或政府官员的谈判和协商来调整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正式的外交活动,如建立或中断外交关系、派驻外交使团、进行协商和谈判; 非正式的外交活动,如民间外交活动和非法的外交活动。外交方式也称为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经济方式

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行为或相互关系。它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国家的对外援助或制裁。经济方式既是谋求自身经济发展和共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种发展相互政治关系、谋求自身政治利益和制约他国对外行为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