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863中国古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昭宜中兴
【答案】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昭帝和宣帝前期出现的中兴局面。汉昭帝和汉宣帝前期由大臣霍光辅政,继续执行汉武帝晚年时的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 放弃酒榷政策,改归民营; 同时义在首都长安和各郡县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 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2. 《四民月令》
【答案】《四民月令》是指东汉崔塞模仿古时月令编撰的月令式体裁农书。也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成书于2世纪中期。主要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它仍为当时的农业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3. 《茶经》
【答案】《茶经》是指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
,约成书于780年。全书分3卷10节,7000多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字。该书主要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之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4. 禅让制
【答案】禅让制是指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在尧舜时期实行。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是在民间选择继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在长期考察之后,尧终将首长之位禅让给舜。舜到晚年也同样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同时尧、舜禅让时都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实际上“四岳十二牧”就是联盟议事会成员,他们有权推选军事首长。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5. 城濮之战
【答案】城濮之战是指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争霸战争。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宋向晋求救,晋文公率军解围。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大破楚军。此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此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6. 党锢之祸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之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严重损害了东汉王朝的根基,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火亡埋下伏笔。
7. 南书房
【答案】南书房是指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俗称南斋。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称为南书房行走,人数不固定。除陪皇帝写字作诗外,也秉承皇帝意旨拟写谕旨,发布政令,实际上是皇帝处理政务机要的秘书班子。南书房的设立,削弱了议政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撤销。
8.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后,继续使用了一段时期。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9. 华严宗
【答案】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是指隋唐时期佛教的重要宗派。创立人是得到武则天大力扶持的法藏,其以崇奉《华严经》而得名,主要是通过论证所谓“尘是心缘,
,以及“法界缘起法”,宣称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
的。华严宗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发挥事事无碍的理论。此派从盛唐立宗,至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10.司马迁
【答案】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黄帝
【答案】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时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黄帝修德,整顿军队,用武力统一各部落,于阪泉战胜炎帝,又于涿鹿擒杀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拥戴,被拥为联盟共主,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12.三公九卿
【答案】三公九卿是指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三公,即承相、太尉、御史大夫,压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公之下有九卿: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二、简答题
13.简要评述元、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答案】(1)元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使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腹里”隶属中书省;宣政院管辖吐蕃,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的形成是地方制度的一大变革。元代比前代直接管理着更大的边疆地区,行省制利于保持东北、西北等地和中原的一体化。元是第一个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2)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了行省名称的机构,把全国分为12个布政使司和南京直隶区;后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增云南、贵州两布政使司,共两直隶13布政使司,俗称两京13省。明在省一级改置承宣布政使管地方民、财两政,提刑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政,互不统属,各自直属皇帝。将原先实行全面管理的行省变成军、政、司法的三权分立,避免了地方官员的专权,使地方集权于中央。
(3)清在内地实行以督抚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体制。督抚在明朝是战时临时派出的虚衔,清将督抚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一省或两三省设总督一人,每省设巡抚一人,兼治文武,职权远远大于明朝的布政使。督抚由皇帝派遣,直接对皇帝个人负责,可控制辖区内的绿营兵,但无权管理八旗兵。同时财政、司法等衙门继续存在,牵制督抚。对龙兴之地东三省,清朝以盛京留守为中心,实行军区体制,设置黑龙江、吉林、奉天三将军,完全由八旗兵驻扎;将军是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4)元的行省是中央权力的分寄,明、清两代是皇帝对地方进行削弱和分权,把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分给几个互不统属又各自直属中央的部门管理,彼此互相牵制,借以避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