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电针大鼠足三里穴对胃运动影响的中枢机制探讨

关键词:针刺,足三里穴,胃运动,中缝大核

  摘要

针炙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针刺作用的原理问题已提出了许多学说,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认识倾向于针刺对脏器功能的调整作用与神经、体液密切相关,即神经-体液说。认为经络学说所讲的身体各部分间的联系,主要是功能上的联系,这种功能联系的物质基础,乃是神经和体液,最主要的是神经系统。大量实验资料也证明,经穴和神经之间在形态结构上有密切关系,针感和针刺效应以及针刺所引起的体液变化,均以神经系统的结构完整为前提。 针炙用于胃肠疾病的治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有关该方面的研究都较多地集中在探讨针炙炙法、炙质或穴位等对胃肠影响的差异,尤其在临床治疗上如何将这些因素进行合理配合而达到最佳疗效的研究更多。有关针刺对胃功能调节的神经机制,在外周研究中已取得一定进展,认为与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密切相关。但其作用的中枢机制方面,报道甚少,且比较零散。已有报道发现延髓、中缝核、弓状核、迷走神经复合体等都可能参与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但具体涉及哪些中枢神经递质,针刺信号在脑中传递的具体神经通路是什么都还不甚清楚。故本研究从神经递质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针刺对胃运动调节的中枢作用途径及其与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医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实验以健康大鼠为实验材料,通过脑中缝大核定位给药,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后胃运动的变化情况,初步分析了针刺与脑中部分神经递质的相关性及各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如下: 1、针刺调节胃运动的中枢机制分析 针刺对胃运动收缩幅度可具有单向的抑制作用。但胃收缩频率未发现明显变化,均为4-6次/min。 (1)中缝大核内预先注入5-HT(12.5μg)可显著加强针刺的抑制效应(n=6 ,P<0.01)。 (2)中缝大核内预先注入纳洛酮(0.4μg)可使针刺对胃运动的抑制效应出现反转(n=6 ,P<0.01)。 (3)中缝大核内预先注入NOS抑制剂L-NAME(10μg)同样加强了针刺对胃运动的抑制效应(n=6 ,P<0.01)。中缝大核内预先注入NO的前体L-Arg(50μg)则抑制针效发挥,并对针效有反转作用(n=8,P<0.05)。 (4)中缝大核内预先注入IL-6 100ng,对针刺调节胃运动的效应也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n=6,P<0.05)。 2、中枢神经递质与5-HT在调节胃运动中的关系分析 中缝大核内注入5-HT(12.5μg)可明显升高胃收缩幅度,但对胃收缩频率无影响。 (1)中缝大核内预先注入纳洛酮(0.4μg)可明显抑制5-HT对胃运动的增强效应,并出现反转(n=12,P<0.01)。 (2)中缝大核内预先注入L-Arg(50μg),可完全反转5-HT对胃运动的增强效应,(n=9,P<0.01)。中缝大核内预先注入L-NAME,早期部分降低了5-HT对胃运动的增强作用(n=6,P<0.05),不久5-HT的作用即恢复。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对胃运动收缩幅度可具有单向的抑制效应,对胃收缩频率无明显作用。针刺抑制胃运动是通过内源性阿片肽实现的, 5-HT和IL-6均能影响针刺对胃运动的抑制性调节。中枢NO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对胃运动调节具有紧张性作用,抑制其在中枢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是针刺调节胃运动的又一条途径。5-HT是中缝核调节胃运动的一种主要神经递质,既能增强针刺对胃运动的抑制效应,又能经内源性阿片肽增强胃运动力量,5-HT对胃运动的调节还受到NO的调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均参与了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