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648新闻与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G .H. 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

【答案】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 , 1863-1931)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其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①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 ); ②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2. 麦克布莱德报告

【答案】《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指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一份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份报告是隶属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4.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概念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

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技术、消费者和产业背景共同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5.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

【答案】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结构主义学说的开创者,其符号理论促进了符号学科的建立。

索绪尔1857年生于日内瓦,1878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则系统》。1881年他到法国巴黎,在整整十年间他培养了梅耶、格拉蒙等语言学家,建成了法兰西学派。1907年起,他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它材料编辑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于1916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影响遍及全世界。

二、简答题

6. 新媒介的发展趋势与意义。

【答案】(1)新媒介是相对于铅字出版和报纸、地上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

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虽然也有读者或视听众来信来访等反馈渠道,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而且是通过其他通信系统(邮政、交通、电话等)进行的。与此相比,新媒介的传播系统通常本身即具有双向渠道。

②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传统媒介的功能大多是单一的,例如报纸仅供阅读,广播仅供收听,电视虽然可以声画文字并茂,但人们却不能用来进行信息传输或处理。新媒介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

③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这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巨大成果。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数字化以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更高,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电波频率资源。

④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传统媒介的传播活动大多囿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范围之内,而电子通信、卫星和互联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则为大面积的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条件。

(2)新媒介发展趋势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②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③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

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 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总之,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正在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的变革。

7. 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述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答案】(1)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己存在。从古至今,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在近现代大众传播出现以前,从事国际传播的人主要是职业的政治家、外交家、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等社会精英人物,普通民众除极其偶然的机会以外,一般而言与国际传播无缘。

(2)自工业革命发生和大众传播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铁路、航运、航空事业的发展,使各国间的各种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使国际传播与各国的普通民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

②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3)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媒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外交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己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需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公众舆论的支持。第_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公众外交”一词,说明公众舆论对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的重大影响。

8. 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答案】“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这一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提出了“消除信息领域的殖民化”和“创造新型国际传播秩序”的口号,以不结盟运动的各种论坛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舞台,与以美英为主的发达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交锋。

(2)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以后,这是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麦克布莱德委员会附属于教科文组织,其设置目的是调查世界信息流通的现状,探讨建立“新秩序”的方法和途径。该委员会中发展中国家代表居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孤立。报告书在多方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和要求,其发表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取得论战的胜利。其后,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反击,美英相继退出教科文组织。

(3)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不得不做出某些退让,但关于建立“新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目标和原则,一直得到广大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