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 2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 5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 .... 8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 .. 11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 .. 14
一、名词解释
1. 内化
【答案】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二、简答题
2.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简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皮亚杰认为,皮亚杰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即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1)成熟
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的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2)练习和经验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的作用。皮亚杰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如体积大小、物体重量等)。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⑷平衡化
这种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认知发展各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平衡化的作用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其二,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
这四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成熟是生物前提,提供发展可能性。主体客体相互作用是发展的源泉。社会性经验是重要影响因素。平衡化是发展的真正动力。
3.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答案】(1)遗传因素
①作用:遗传因素奠定幼儿个性化发展基础同时也制约幼儿发展速度
遗传因素的不同是造成个别差异的重要基础,它规定了每个儿童心理不同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儿童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种不同的遗传特性是儿童心理发展与活动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但是,遗传因素也制约幼儿发展速度,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就不可能有心理的正常发展。例如,许多智力落后的儿童,常常有遗传方面的缺陷。虽然遗传并不完全预定或决定个体心理行为发展,但是它从很大程度上制约幼儿发展速度。
②理论基础: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遗传决定论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2)生理成熟
①作用: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学基础
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没有学会坐、爬、站时,他就不会走路。儿童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发育成熟时,即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可以说,生理没有成熟就不会产生语言能力。
②理论基础:格塞尔的成熟势力理论
格塞尔从对“双胞胎爬梯实验”结论分析出“成熟和学习”两者支配幼儿心理发展。影响发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3)遗传和生理成熟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都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都是动态的,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所起作用的大小不同。
(4)除了遗传和生理成熟之外,还有其他的其他影响因素:比如环境、幼儿主观能动性等都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论述题
4. 1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以我为第一人称,表明已经具有自我意识,请辨析。
【答案】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1)生理的自我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初他们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手、脚和周围的玩具,都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加以摆弄,3个月的婴儿能对人发出微笑,这表示婴儿对外界的刺激发生了反映。
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心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但10个月的时候依然不知道镜子里的形象就是自己。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 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与此同时. 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儿童要到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我”字。这时候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
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自我中心期”。
(2)社会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时期叉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岁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这期问儿童的游戏,往往是成人社会生活的缩影,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状态,体验着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儿童通过学校中的社会化生活,更加速了他们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
学校中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与家庭不同,在家庭中儿童往往是以我为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而学校则是中性的,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地关心,一样地严格要求。儿童在学校只能是班级和集体的一分子,而不能象在家里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地指挥别人,在学校他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完成这些义务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压力则可以使他们产生焦虑和不安。在家里可以听之任之的事,在学校则要认真对待,否则就要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在学校必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地使自我实现的愿望和动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最终达到社会的自我。
(3)心理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