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化
【答案】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二、简答题
2. 一个中学生4岁前跟奶奶生活,4岁后才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关系疏远,问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答案】该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是在婴儿时期未与父母形成依恋关系。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对象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大于接近任何其他人。如果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就成为主要抚养者,因此会与奶奶形成较为亲密的关系。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3. 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同伴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同伴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学习,儿童认知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最快的发展。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3)通过同伴交往,儿童对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4)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
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总之,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孤僻,缺乏基本的交流技巧,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等,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长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
4. 结合实际谈谈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案】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如下:
(1)自我意识的发展受教育的影响。
在教育影响下,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増长的。
①自我概念的发展
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一项研究请3〜5岁幼儿用“我是个…”和“我是个…的男孩/女孩”的句型,说出关于自己的10项特征。有50%左右的儿童都描述了自己的日常活动,而心理特征的描述几乎没有。 ②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己能进行自我评价。
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成人必须善于对儿童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儿童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③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我情绪体验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4岁,5〜6岁儿童大多数己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见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自尊感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情感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将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研究表明,将儿童分为高自尊感、中度自尊感和低自尊感三个组,高自尊感与以后对生活的满意和幸福感相关,而低自尊感则与压抑、焦虑、学校生活和社会关系不适应相联系。自尊感与儿童的能力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有关,受到父母的育儿风格和对儿童有重要意义的他人评价的影响。培养富有建设性的未来公民,应从幼儿着手培养自尊感。 ④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的自控能力还是较弱的自我控制对于人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人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由于幼儿的皮质兴奋机制相对抑制机制仍占很大优势,所以幼儿更多地表现为冲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2)教育受自我意识水平的制约。
幼儿的自控能力还是较弱的。由于幼儿的皮质兴奋机制相对抑制机制仍占很大优势,所以幼儿更多地表现为冲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自我情绪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的水平是有限的,所以教育应根据学龄阶段自我发展的特点和水平进行相应的教育,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