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由此引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定义是指儿童己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操作定义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活动任务时表现的水平和在成人指导或在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完成任务时所表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2. 如何看待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案】在婴儿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且变化最为缓慢的。但伴随着婴儿的发展,气质本身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气质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在婴儿期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都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后天环境与教育对其发展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也就是说,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导致婴儿的气质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1)婴儿气质发展的稳定性
在婴儿第一年里其气质稳定性呈一个连续增长的模式,有很多研究者综合采用几种评定法(包括问卷、访谈等)研究证实,婴儿气质确具一定的稳定性。研究者在控制得更为严格的情景下进行观察并加以实验测量。结果还是发现存在一种日益増长的稳定性,并且发现这些差异均不受出生环境的影响。
由于婴儿气质所具有的稳定性,我们应该树立正确认识气质的看法。气质并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类型的气质都是可以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作用和帮助的,关键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引导。让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找到适合其气质类型发展的人生轨迹。
(2)婴儿气质发展的可变性
气质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其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变的。一些研究证明,社会环境(包含后天教养)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性影响。由于社会性相互作用网络的深刻的影响,婴儿气质大都会发生一定、甚至较大的变化。
由于气质的可塑性,即可变性,父母或者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对己孩子的气质所带来的影响。如果发现孩子所处的环境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气质类型产生冲突时应该及时发现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样才是理性的对待婴儿的气质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态度。
3. 简述婴幼儿的依恋及其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案】(1)婴幼儿的依恋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
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
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②回避型依恋
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③反抗型依恋
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10%〜15%。
(2)依恋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①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H 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
②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
③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④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三、论述题
4. 联系实际说明儿童自言自语的主要形式、功能和特点
【答案】(1)形式
①游戏语言,就是指儿童边玩边说,用语言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借助自己的的想象,通过口头叙说来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如在画画时,会用自言自语来叙述画不出来的情节。
②问题语言,指的是儿童在碰到困难时常会表现出对问题的疑惑、怀疑或惊奇,这种自言自语主
要是用来发现问题的所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功能
①指导行动,思维过程外化。
幼儿的自言自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在游戏语言中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这种语言现象有时是在孩子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当孩子一个孩子一边画画一边嘀咕,“这是山,山前有个亭子,屋前有条小河。啊,冬天河冻了,小朋友在上面滑冰,小红也在滑……”这种自言自语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把这张画画完为止。这种游戏语言,也是行动的伴奏。在遇到困难时的问题语言。如:孩子在拼图时遇到困难,就说:“这个放在那里? 不对。这是个什么? 唉! 这应该放这儿。噢! 对了,对了。”这时,孩子说话比较简短、零碎,旁人听了难以理解,但是这是孩子在碰到困难时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语言,通过自己的问题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②促进思维、语言发展:自言自语其实正是儿童将外部语言转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表现。是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需要用具体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顺思路。孩子的自言自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一部分,而且伴随并加速了孩子的活动。它也是一种语言的自我调节机能,能调节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驱除孤独。因此,这种自言自语是正常的,是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抓住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的时期,关心其自言自语的内容,善加帮助,可以提高幼儿的分辨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儿童心理敏感度和善用语言处理内心活动的能力。
(3)特点
最初,语言只是儿童行动的总结和伴随,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语言伴随动作进行,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后期,语言则逐渐移向整个活动过程的起始阶段没变成先于行动的计划,即手的智力让位于脑的智力。随着年龄増长,形式从出声言语一一唇动一一内化思维。随年龄的増长其内部语言逐渐形成,儿童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
(4)理论基础
皮亚杰:儿童自言自语是自我中心性的一种体现,幼儿不会理会听众,不动的考虑别人的观点在于他人争论中发现自身错误,自我言语逐渐减少,说话时越来越能考虑别人的感受。
维果茨基:幼儿的自我对话对他的行为起自我调节和自我指导的作用,语言能够帮助幼儿思考他的行为和计划自己的行动。是更高级的社会认知过程,随着年龄増长,指导性的言语逐渐内化,成为头脑内部的自我对话。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