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20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20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20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8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20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6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20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25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20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33
一、概念题
1. 行动理论
【答案】行动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政策执行虽然只是政策过程的环节之一,但就其本身来说,却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连串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偶然的与必然的行动。因此,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要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具体来看,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了下列六类行动:①权威性行动; ②目的性行动; ③组织性行动; ④公益性行动; ⑤持续性行动; ⑥创造性行动。
2. 灵敏度分析
【答案】灵敏度分析是指在政策分析中,当人们已经对政策问题制定出政策方案后,与政策问题相关的某些因素,或者所构造模型中的系数或参数发生了变化,需要确定其中最敏感的某些因素,获得可能出现的偏差及结论的可信度等的一种分析方法。在风险性决策中,实际所使用的概率基本都是估计的,无十分的把握。灵敏度分析是在主观概率的可能的估计误差范围内,选取许多不同主观概率值进行试算,看哪些因素变动不影响最优策略的选取; 反之,哪些因素稍加变动,最优策略就会变化,即从一个策略变为另一个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所提供的数据称为灵敏性数据。凡是面对灵敏性数据,必须重新审查原来估计的主观概率是否正确。
3. 方案规划
【答案】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在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 _是方案。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和群体取向。
4. 规范分析
【答案】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规范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为基础。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彼此联系的四种形式,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和命令判断。这种关系,在政策分析中处处都表现出来。
二、简答题
5. 简述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
【答案】建立政策议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美国学者罗杰·W ·科布以政策诉求的主体为标准,提出了建立政策议程的了种类型。
(1)外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进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
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政治领袖的政策意向往往能够成为政府的最终决策,所以看似没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政府议程。之所以仍要这样去做,主耍是为了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更好地贯彻和实施这项政策。政治动员型以政府议程为基点,以公众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政策方案的执行。
(3)内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的内部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一般社会公众,扩散的日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体制内运作”是内在创始型的主要特征,政策诉求的主体并不希望建立相应的公众议程。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政策议程的建立都是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过程表现为不同政治力量的不断组合与分化,既涉及体制内又涉及体制外,现实的情况绝不会像上述模型所归纳的那样抽象和简单,对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具体分析。
6. 简述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接受和服从政策)的缘由。
【答案】政策目标群体是指受到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及政策制约的社会成员。政策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与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遵从和执行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策行为模式的形成。如果这一过程较为成功,社会成员就会逐渐树立执行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能够谅解公共政策中的一些无奈之举。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时间的塑造和历史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固划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想改变这些习惯模式是极为困难的。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政策不仅需要实质合理,更需要形式合理,二者相辅相成。只讲实质合理,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 反之,必然会导致教条。我们需要的是形式合理上的实质合理。
(4)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一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利益得失的判断。
如果他认为某项政策不接受比接受所受的损失要大,他们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大局或整体利益的考虑。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此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公共政策的如果没有强制力做依托,政策就很难得到贯彻和执行。公共政策会触动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如果没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他们很可能就会去做违背政策的事情。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并接受,一项最初受拥护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认清井抵制。
7. 简述组织理论的各种不同的组织观。
【答案】组织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它是人类活动协调、合作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克服人类个体体能和智能的限制,达成某些群体的共同目标。
组织理论的组织观主要有:
(1)静态的组织观
即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是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简单地说,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
(2)动态的组织观
即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也就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即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使之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性整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3)生态的组织观
这种组织观是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仅有静态的结构、动态的功能与行为,而且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一个开放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种组织观强调的是:
①只考察静态的结构和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变素;
②既然组织是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体,故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理论与原则;
③组织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按情景的需要实行权变管理。
(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