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教育基础理论之心理学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或学习成绩的良好期望,会使学生产生顺应这一期望的变化,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的一位善于牙雕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在雕刻的美丽少女上,竟使雕塑活了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在课堂环境下做了实验,发现在教师的赞扬下,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于没有受到表扬的学生有明显的提高,说明教师的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等有重要的影响。

2. 比率智商

【答案】比率智商是智商的一种形式,是表征个体智力发展相对水平的一种指标,斯坦福一比内智力量表首次采用。计算公式为

年龄或智力年龄,CA 表示实足年龄或实际年龄。

比率智商依赖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其局限性如下:

(1)心理年龄不可能永远随实足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的年龄,再按这个公式计算就会得出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结论;

(2)若两个智力测验的标准差不同,所得的结果便不能进行比较。智力测验中己较少使用,由离差智商代替。

3.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关于某种行为可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 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自我效能感具有一些功能;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的情绪。

4. 情绪智力

【答案】情绪智力是人类社会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情绪进行信息加丁的一种重要能力。情绪智力概念是对人类自身价值认识的深化。1990年,Salovey 在《想象、认知与人格》杂志发表“情绪智力”一文正式开始出现的一个概念。Mayer 等1993年到1996年又发表了两篇,

,式中IQ 表示比率智商.MA 表示心理

直到1997年论文主要还是以梅耶、Salovey 的四篇主要论文为主线; 1995年Golmen 以神经科学专栏作家的敏感性从杜勒关于杏仁核的研究成果获得启示,综合一些临床研究成果以及把社会智力、管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拼凑在一起写成情绪智力一书。情绪智力包括一系列相关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行为。情绪智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情绪调节能力是情绪智力的直接反映。

5. 思维

【答案】思维指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来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井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与感觉、知觉和记忆不同,但思维又离不开这些活动提高的信息。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不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不的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思维一般具有几个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是对经验的重组。

二、简答题

6. 试述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并描述自己掌握概念的过程。

【答案】(1)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有:

①概念的形成过程表现出全或无的学习方式

根据心理学家鲍沃等人分析实验结果看出,这说明被试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掌握概念的。 ②概念形成过程的无记忆现象

在逆向学习曲线的研究中发现,实验中的不适宜的反馈不影响被试形成概念,当被试做出错误的反应而需要形成或采用新的假设时,他们并不应用对以前的实例的记忆,他们可能继续采用己经被否定的假设,好像未曾被使用过一样,也即表现出对过去的事件没有记忆。

(2)自己在掌握概念主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①抽象化

首先要了解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个体就要对具休事物各种特征和属性进行抽象。如果个体缺乏这种抽象能力,概念便无法脱离具体事物本身,也不能去概括其他同类具体事物。

②类化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其特征进行归类。概念的形成,除了要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共同属性或特征以外,还需将类似的属性或特征加以归类。在进行类化时,必须归类客观事物某些属性或特征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而忽略事物之间非本质特征或属性的差异性。

③辨别

对客观事物进行分辨是概念形成的重要一步。辨别渗透在概念形成全过程中,从发觉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抽象化),到对这些属性或特征的认同(类化),然后过渡到对客观事物属性或特征之间差异的认识(辨别)。

7. 简要说明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答案】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是关于脑功能的一种重要学说,其特点和意义如下:

(1)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内容

鲁利亚把脑分成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①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②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刺激,并对刺激进行加工和保存。③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2)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

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有:①该理论是通过对大量脑损伤病人的深入分析而创立的; ②该理论以功能系统的原则解释心理活动; ③认为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④将脑分为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早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3)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意义

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鲁利亚提出的脑的三个基本机能系统的理论对心理与脑的关系作了较全面、完整的神经心理学解释,为探讨意识的奥秘予以很大的启迪。

8. 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内涵?

【答案】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好恶喜庆、远近亲疏,即心理距离。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

(1)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结果。没有人际交往,就无所谓人际关系。缺乏交往,就难以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好是坏,也是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而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更需要经常地、深入地交往。

(2)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寻求满足自己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如果彼此的需要都能够在交往中得到满足,就会建立、保持和发展亲近的、友好的心理关系; 反之,则产生疏远的、回避的,甚至敌对的心理关系。

(3)人际关系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是指个体通过人际认知对相互关系状况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成分反映了个体对相互交往的态度和情感的满意程度; 行为成分是指围绕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一切交往行为和结果。在三种成分中,情感反映了人们的交往与彼此需要满足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情感上的好恶喜厌常常决定着关系的远近亲疏。因而,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成了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9. 简述Sternberg 的智力三因素理论。

【答案】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