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2. 核心受众
【答案】核心受众是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各个单独的媒体和媒体上设置的栏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些内容和风格是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这部分受众就是媒体和媒体特定栏目的核心受众。核心受众是媒体需要稳定和竭力争取的最重要的对象,也是媒体的生命线。媒体的内容选择、栏目设置、风格定位等都较多地以核心受众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进行筹划、设计和编排。所以,新闻媒介各自的传播内容和风格特色的确立,争取了各自的核心受众,而核心受众的兴趣爱好、信息欲求反过来又在不断强化着媒体自身的传播个性。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与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3. 狭义信息
【答案】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正如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在其名著《信息论》中所指出:“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着的过程。”这里所讲的随机不确定性或称偶然性,是指现实生活中所出现影响人们的生存、发展的多种变动的可能险。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能消除随机不确定性,这对受信者而言太重要了,这也是信息的全部意义所在。
4. 媒介
【答案】在新闻学中,媒介主要是指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是指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中介,是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用来表达某种含义的静态的或动态的任何物体和物体排列。新闻媒介的类型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通讯社、手机等。
5. “竖三民”
【答案】“竖三民”是指于右仟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的合称。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6.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目前人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通讯作为新闻报道有其内在定规定性:第一要真实; 第二有时效性; 第三,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7. 二级电视
【答案】二级电视是指在中央、省市级(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立广电集团(或广电总台),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市级保留适当的广播电视台外,其余的归集到省市级广电集团摩下,成为其子公司。二级电视的设计实施涉及到以下要求:①国家广电总局于1999年4月宣布县级台“不再完整自办电视频道”。02000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工作要点中明确“推进我国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市以下实行由省垂直管理的方向发展”。③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明确“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 无线、有线、教育三台合并; 省级、地级、县级三级贯通”。
8. 有偿新闻
【答案】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其实质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进行权利和金钱的非法交易。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耻的行为。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9. 新闻传媒的公共性
【答案】新闻传媒的公共性是指新闻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播,是社会的舆论公器,具有塑造公众舆论的作用。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公共机构,新闻媒介必须尽力反映公众的态度与立场,必须维护公众利益。
10.网络虚拟社区
【答案】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
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间的个体存在着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二、简答题
11.简述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答案】(1)反映并代表舆论
①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
②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是其他传播渠道难以比拟的。且它的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
③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常常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己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是经过仔细筛选与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现,使之成为公众焦点,甚至进而引发公众舆论。这是一个严格选择与精心突出的过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地作用、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
(3)引导舆论
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主要表现为两点:
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公众在形成意见态度的过程中,实际早己不知不觉间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若隐若现,潜移默化,作用更持久,作用力也更大。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指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即通常所谓“用事实说话,’),或者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
由于新闻媒介常以公众代言人姿态出现,它的意见传播具有公开、广泛、持续时间长、声势浩大的特点,在社会意见中具有独特的权威感,这是媒体意见独有的、很难被超越的优势,也因此使之很容易成为主流意见。
12.简述媒介霸权主义。
【答案】(1)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他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作是作为“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的融合,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