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史迪威事件
【答案】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此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经过大致为: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緬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2.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答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1936年5月31日由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等在上海成立的一个抗日救亡组织。出席会议的有二十余省市六十多个救亡团体的代表共七十余人,会议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等文件,选举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部韬奋等四十余人为执行委员,沈钧儒、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等十四人为常务委员。大会宣言中指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成全国各实力派合作抗敌”。
3. 蒋冯战争
【答案】蒋冯战争是1929年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战争。1929年蒋介石在征讨桂系得手获胜后,为了进一步消灭异己力量,立即转移兵力,进攻冯玉祥的西北军。5月中旬,冯玉祥令驻山东、河南的西北军退守潼关,蒋介石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在蒋的武力进剿和内部瓦解的困境下,冯玉祥被迫于5月27日通电下野。蒋介石失去了进攻的口实,蒋冯军事冲突结束。
4. 废两改元
【答案】废两改元是1933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
,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3月8日,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中央造币厂从3月起开铸新银币,正面孙中山半身头像,背面为帆船图案。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
5. 《广州和约》
【答案】《广州条约》即鸦片战争中清将奕山与英国代表义律在广州订立的停战协定。鸦片战
争开始后,在广州主持抗战的奕山、杨芳等人根本无心抗敌,很快便溃不成军。1841年5月27
,规定清军六天内撤至离广州60英里以外的地方;一日,奕山与义律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
周内缴纳600万元“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
6. 中统
【答案】中统是国民党C.C 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
7. 《台事专约》
【答案】《台事专约》是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称中日《北京专约》。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3000余侵犯台湾。10月,李鸿章与大久
,规定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清政府赔偿银50万两。日本利用《北京专保利通签订《台事专约》
约》上的台湾居民“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
害”、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等字样,作为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的依据。1879年,日本以武力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8. “苏报案”
【答案】苏报案是清末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苏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了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等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内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会审公廨,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
,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革命书》收集在一起,题名《章邹合刊》
9. 《五四指示》
【答案】《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为了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发出的《关于
,简称《五四指示》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指示》的意义在于肯定农民的土地要求,表明
了共产党改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为解放战争的顺利奠定基础。这一指示和后来在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规定的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方法有所不同。它适应当时的局势,采取了反奸、清算、减租减息以及查黑地等办法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来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结成反帝、反封建、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广泛统一战线。从此,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10.十教授宣言
【答案】“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
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11.百日维新
【答案】百日维新是19世纪末清政府进行的维新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即日开始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反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其主要内容有:①经济方面:a. 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b. 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
c. 设立全国邮政局,d. 改革财政,筑铁路,开采矿产;裁撤驿站;编制国家预算。②文化教育方面:a.
改革科举制度;b. 设立学校,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学;c. 提倡学习西学,设立译书局。③军事方面:设厂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④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新政范围很广泛,对旧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开始推行某些新制度。
12.唐宋内阁
【答案】唐宋内阁是袁世凯政权第一届内阁。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被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四个部门,在连同唐绍仪在内的十个阁员中,同盟会员占半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或“唐宋内阁”。
二、论述题
13.1941~1942年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怎样进行建设的?
【答案】1941~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非常困难的时期。日军集中侵华的百分之六十四的兵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扫荡”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顽固派加紧封锁包围解放区。在日、伪、国民党的联合进攻下,根据地发展极为困难。为扭转局面,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建设:
(1)思想上:从1941年开始,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为方针,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目标,在根据地开展了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通过整风,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经济上:①从1941年开始,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在解放区最困难的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导方针,号召各解放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党的号召下,各解放区广泛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人民生活,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使解放区军民渡过了严重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在各根据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通过这样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打击了不法地主,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从而推动了根据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