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关陇集团

【答案】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门阀军事集团。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建立了六个军镇。西魏宇文泰把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相统一,组成了以八柱国及十二大将军为核心,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以武川镇军士为基础,定居关中,胡汉杂揉,互相通婚,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2. 租调力役制

【答案】租调力役制是指隋朝的赋税制度,包括租、调、力役三部分,是隋文帝实行“轻摇薄赋”政策。开皇二年规定:“十八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 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租为田租,户为户调,力役即劳役。一夫一妻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 受桑田者输调绢一匹、绵三两,受麻田者交调布一端、麻三斤; 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开皇三年规定,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受田年龄仍为十八岁,减轻租调力役。开皇十年又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 急递铺

【答案】急递铺是金元时期传送公文的邮驿。金代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铺头一人,铺兵三人,由所辖军射粮军内差担任,负责递送元帅府、六部文移,用跑步接力的方式日行三百里。元承金制,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铺兵五人,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负责递送省、台、院紧急公文,一昼夜行四百里。

4. 刘智

【答案】刘智,字介廉,号一斋,清上元(南京)人,为清初回族伊斯兰教著名学者著作家,其修身研阅经史百家之籍,览读西洋书百余种,呕心沥血,潜心著书立说达40余年,遂创具中国特色之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学者誉之为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集大成者,广大穆斯林尊奉为“先贤”。刘智一生著书数百卷,《天方典礼》被收入乾隆时编纂之《四库全书》。

5. 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18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朝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时,被准噶尔部俘虏的维吾尔族

,他们兄弟两人纠集其他各部的维吾尔族上层首领大小和卓先后逃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分子发动暴乱。次年,清朝派军平叛。到1759年,终于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之后,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设置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他们受到伊犁将军的管辖。

6. 《唐律疏议》

【答案】《唐律疏议》是中国唐代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唐律是直接从隋代《开皇律》发展而来的。唐律从高祖时开始制订,到唐太宗时修订完成。唐高

,具有和“律”同等的效力。二者合编,称为《永宗永徽年间,又对律文加以解释释文称为“疏”

,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徽律疏》。《唐律》分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共502条。刑名有答、杖、流、死五种。在量刑定罪上,唐律比隋律又有所减轻。《唐律》不仅为宋、明、清各代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范本,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法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7. 酌金

【答案】酌金是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酣(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酚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棒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 武帝时,曾藉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酌金律是汉朝政府用于巩固皇权,削弱地方诸侯力量的一种手段。

8. 王圻《续文献通考》

【答案】王圻《续文献通考》是明代他所作的《文献通考》的续编。王圻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御史、陕西布政司参议,后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他收集史书、文集、奏疏、史评等,并加以考证成书,是对《文献通考》的重要补充。该书成书于1586年,共二百五十四卷,记事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与《文献通考》相比,增加了节义、书院、氏族、六书、道统、方外等六考,田赋考中增加了黄河、太湖、三江和河渠四个子目;国用考中增加了海运;学校考中增加了书院、义学。乾隆年间官修的《续文献通考》多取材于该书。

9. 怯薛制度

【答案】怯薛制度是指蒙古和元朝的禁卫军制度。怯薛原意是轮流值宿守卫,是从草原贵族们豢养亲兵(那可儿)制度发展而来的,在完成蒙古统一事业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司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10.司马迁

【答案】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简答题

11.简要评述元、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答案】(1)元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使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腹里”隶属中书省;宣政院管辖吐蕃,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的形成是地方制度的一大变革。元代比前代直接管理着更大的边疆地区,行省制利于保持东北、西北等地和中原的一体化。元是第一个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2)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了行省名称的机构,把全国分为12个布政使司和南京直隶区;后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增云南、贵州两布政使司,共两直隶13布政使司,俗称两京13省。明在省一级改置承宣布政使管地方民、财两政,提刑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政,互不统属,各自直属皇帝。将原先实行全面管理的行省变成军、政、司法的三权分立,避免了地方官员的专权,使地方集权于中央。

(3)清在内地实行以督抚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体制。督抚在明朝是战时临时派出的虚衔,清将督抚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一省或两三省设总督一人,每省设巡抚一人,兼治文武,职权远远大于明朝的布政使。督抚由皇帝派遣,直接对皇帝个人负责,可控制辖区内的绿营兵,但无权管理八旗兵。同时财政、司法等衙门继续存在,牵制督抚。对龙兴之地东三省,清朝以盛京留守为中心,实行军区体制,设置黑龙江、吉林、奉天三将军,完全由八旗兵驻扎;将军是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4)元的行省是中央权力的分寄,明、清两代是皇帝对地方进行削弱和分权,把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分给几个互不统属又各自直属中央的部门管理,彼此互相牵制,借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

12.简述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答案】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①推恩令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再行分封为侯国。

②左官律

,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汉武帝推行“左官律”

央任职。

③“附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