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881心理学研究方法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人们不像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1)人们不像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宄其原因在于心理测量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①心理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水平。

②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而心理特质的含义比较模糊不能给出一个清晰地界定,具有内隐性,只能通过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来予以测量,而重量和长度是客观存在可以通过工具直接测量。

③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具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编制,经过长期的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它的编制是一项高度专门化的系统工作,要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水平绝非易事。

④心理测量的目标虽然是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远不及物理测量的精确度高。

基于上述原因,人们对心理测量的接受程度不如物理测量,尽管如此,心理测量的存在具有可能性与必要性。

(2)以下观点可以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可能性

a.1918年,“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1939年,“凡桑代克曾提出,麦柯尔进一步指出,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这两个命题被公认为是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

b.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的差异是分类的前提,而事物的量的差异则是测量的前提。这里的“事物”不仅指外在的客观现象,而且指人内在的主观现象。

c. 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虽然不能直接测量,却必然要表现于人的外部行为之中,并调节着人的外部行为。因此,通过观测人的外部行为的差异就有可能测量出人的心理特质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②必要性

a. 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包含质的方面,也包含量的方面。因为有差异,所以有必要测定差异的数量,描述差异的程度。

b.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确度如同其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是相对的,也同其

他一切测量技术一样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逐步提高。

2. 举例说明诊断测验如何实现它的诊断功能?

【答案】(1)诊断测验

诊断测验主要用来测查学生在各个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学习的长处和弱点,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补救措施。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学习缓慢儿童的鉴别评定上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⑵举例说明诊断测验如何实现它的诊断功能

例如,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鉴别,由专家结合心理学测量知识,确定了明确的内容范围编制出一套测量儿童学习能力的试题,并且经过预测,表明该测量的各项统计学指标都良好。经过统一标准的施测情境,施测程序,指导语等,收集儿童的测验成绩,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心理特质的分布是呈现正态分布的,所以低于三个标准差的儿童可以认为其学习有问题,至于是否存在学习障碍,还需要医学鉴定等。

3. 简述人格测验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与其他认知能力方面的测验相比,人格测验存在的问题如下:

(1)人格基本概念的不一致

人格内涵复杂。对于人格的定义、结构以及分类问题,迄今未获得一致的结论。对于人格应包含哪些特质,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测验的项目内容也就无法一致,使得不同人格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比较。

(2)整体动态人格测验的困难

人格具有动态的性质,如果“动态”指的是每个人特有的、复杂的人格结构以及其整体的作用效应,则目前的人格测验还有相当距离。因为多数人格测验是把不同的人格维度割裂开来进行分析,而一些进行整体分析的测验(如投射测验和情境测验),标准化水平又比较低,在计分和解释上不够客观。

(3)信度和效度系数较低

与能力和学业成就测验相比较,人格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系数确实不高。因为人格测验受情境及个人心态的影响方面比能力测验要多。而且对于人格测验,很难确定适当的效标。

(4)人格测验的题目

人格测验所测的特质往往没有明确定义或不易明确定义,因而题目范围难以界定。

(5)测验分数的解释

人格测验的答案无对错之分。人格有独特性,用同样的标准去解释不同人的行为可能不恰当。另外,按统计标准(常模)评价人的行为,结果可能会奖励了从众行为,而限制了个性发展。

(6)伪装和社会赞许反应

人格测验的题目往往易于与社会评价联系(尽管已努力避免),有的被试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问题,而是根据社会的舆论、他人的态度来回答问题,因而使测验的结果不可靠。

(7)隐私

在西方国家,对人格测验的一种批评是,某些人格测验侵犯了个人秘密,违背民主原则。所以,如何在涉及个人的实际利益的录取、选拔、司法鉴定等实际应用中,既能发挥人格测验的评量作用,又能兼顾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心理学、社会学、司法、教育等)协调解决的问题。

4. 概化理论G 研宄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概化理论的统计分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G 研宄,第二阶段称为D 研宄。G 研究的目的是要定量估计观察领域中测量目标的方差以及各个测量侧面所产生的测量误差方差。采用的方法是方差分量分析法。

5. 试结合中国心理测量界的现状讨论中国心理学会颁布《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的意义。

【答案】中国心理学会颁布《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对测验的使用、发行、测验分数的解释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近年来,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爆发逐渐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个体心理健康的层面上来,与此相聚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于心理测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大量的测量心理特征各方面的测验应运而生,针对当前社会上某些乱用心理测验,对测验结果胡乱解释的现象,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用以肃清心理测验方面的不正之风。

(2)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为心理测验的规范使用提供了规范与要求,能够有效地克服社会上存在的乱用,误用心理测验的现象,使得心理测验能够发挥在选拔人才人员、安置心理、诊断描述、评价和心理咨询等方面应有的作用。

6. 简述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的构成及特点。

【答案】韦氏智力测验根据被试年龄的不同,分为韦氏幼儿智力测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 )于1949年编成,用于6〜16岁的青少年。

(1)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构成

该量表包括2个分量表共12个分测验。

①言语分量表

a. 常识测验,测查一般知识、兴趣及长时记忆等能力;

b. 领悟测验,测查判断和社会适应能力;

c. 算术测验,测查心算、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

d. 相似性测验,测查抽象概括能力;

e. 数字广度测验,测查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