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普通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胞外消化。
【答案】胞外消化是指多细胞动物逐步形成了消化腔或消化管,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在细胞外的消化腔或消化管中进行的。
2. 着丝粒。
【答案】着丝粒是指染色单体上一段特殊的DNA 序列。
3. 翻译。
【答案】翻译是指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以信使RNA 为模板,转运RNA 为运载工具,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4. 化学渗透假说。
【答案】化学渗透假说是1961年英国生物化学家Mitchell 提出的解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驱动了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合成了ATP 。这一学说具有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到公认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渗透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质子动势的建立、ADP 磷酸化的关系。
5. 易化扩散。
【答案】易化扩散,又称协助扩散,是指物质顺浓度梯度,与质膜上称为载体的蛋白结合而不需要能量的扩散。
6. 细胞分裂素
【答案】细胞分裂素是指调节植物细胞生长和发育的植物激素之一,它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7. 性状分离。
【答案】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8. 颈卵器植物。
【答案】颈卵器植物是具有颈卵器结构的植物类群。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二、简答题
9. 简述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答案】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的细胞结构称为超微结构。用电镜观察,可看到叶绿体的外表有双层膜包被,内部有由单层膜围成的圆盘状的类囊体,类囊体平行地相叠,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称为基粒。在基粒之间,有基粒间膜(基质片层)相联系。除了这些以外的其余部分是没有一定结构的基质。叶绿体的超微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10.简述遗传物质DNA 在细胞周期中各阶段的变化。
【答案】从上一次细胞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有丝分裂开始之间的一段间隙时间,称为间期,包括
(1)
(3)期、S 期、期。间期是DNA 合成和细胞生理代谢活动旺盛的时期。 期:此时没有DNA 复制,但有RNA 和蛋白质合成。 期:此时细胞里含有两套完整的二倍体染色体,不再进行DNA 合成。
(2)S 期:此时细胞内进行DNA 合成,DNA 总量増加一倍。 间期DNA 的含量増加1倍:
细胞有丝分裂M 期可以区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有丝分裂中DNA 分子数的变化:前期4n ,中期4n , 后期4n , 末期随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DNA 的含量恢复到2n 。
11.举例说明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答案】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宏进化的有力工具。对不同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可以判断两个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成为研究生物宏进化的重要内容和有力工具。
(1)中性突变与同源蛋白质的比较
中性突变是指同源蛋白质上出现的很少或没有对存活和生殖发生影响的突变。同源蛋白质的存在,证明了有关生物具有共同祖先,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相似和差别的程度,判定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即进化距离。例如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 的氨基酸序列很相似,人的细胞色素C 的氨基酸组成与黑猩猩相同,和狗相差11个氨基酸,和金枪鱼相差21个氨基酸。比较它们的相似和差别程度,可以判断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即遗传距离:人和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
(2)同源DNA 的比较
对不同生物的DNA 中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是确定它们亲缘关系的最直接和最精确的方法。例如对人和多种灵长类动物编码碳酸酐酶的DNA 进行测序和比较,以人为标准,黑猩猩核苷酸置换数为1,猩猩为4, 狒狒为7,则可以明确人类与这些高等灵长类之间的进化距离。
(3)分子钟
DNA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中性突变相对恒定的速率起分子钟的作用,可揭示大熊猫与熊、小熊猫的演化关系:大熊猫更接近熊。
12.不饱和脂肪酸(脑白金、深海鲑鱼油等产品的主要成份之一)由于其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已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为什么鱼类、特别是海水鱼类,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恒温动物(如鸡、猪等)高得多?
【答案】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类。饱和脂肪酸的C 、H 上没有双键,分子可以伸直,紧密并列,需较多热能才能散开,熔点高,室温下为固态。不饱和脂肪酸的C 、H 上至少有一个双键,并部分扭曲成小弯,分子不能紧密排列,易散开,熔点低,室温下为液态。鱼类,特别是海水鱼类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海洋和淡水水域中鱼类食物(如浮游生物)中脂肪酸组成不同。另外脂肪是鱼类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且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所以海水鱼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恒温动物高很多。
13.请详细叙述被子植物光合作用的生化反应过程。
【答案】被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上是一系列生化反应的有序进行。光合作用的全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碳反应两个阶段。
(1)光反应
光反应主要是将光能变成化学能并产生氧气,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中进行,包括水的光解、的释放、及NADPH 的生成等,反应需要光。
(2)碳反应
碳反应是不需要光就能进行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 和NADPH ,将
羧化阶段:还原为糖。碳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被固定,生成最初产物3-磷酸甘油酸。
氧化还原阶段:
利用同化力将3-磷酸甘油酸还原为三碳糖,即3-
磷酸甘油醛
的再生:5个转变成3
个五碳糖的再生需要
14.简述人体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方式。
【答案】人体对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有以下方式: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粘膜。皮肤表面的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真皮、溶菌酶都能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2)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如果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便会产生反应以对付任何侵犯人体的病原体,这种反应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非特异性反应包括局灶性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和干扰素。
三、论述题
15.什么是遗传和变异?两者本质是什么?试述两者的关系和意义。
【答案】(1)遗传是生物体繁殖与其自身相似的后代,即亲代性状通过繁殖精确地传递到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