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2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18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30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44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59
一、论述题
1. 试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
【答案】(1)劳动二重性学说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一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小同的,因而在量上也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相联系。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劳动二重性与马克思经济学的关系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一重性学说有关。
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 试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案】社会主义是在原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由于自身先天不足,特别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特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才能取得最终的全面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的经济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后胜利,就必须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作为根本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同时这也是艰巨的历史任务。
(2)封建主义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农民还占人口的多数,封建主义残余在各方面还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国际生存环境复杂险恶
①要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至地理上的包围,处理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
②要大力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民主独立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同第三世界国家结成广泛持久的联盟,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给予必要的援助。
③社会主义国家还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既要按照国际主义原则加强互助合作,又要坚持各国完全平等,独立自主,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反对大国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
(4)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要走曲折的道路,甚至还可能出现历史倒退现象,这无疑都会增加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初期就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论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大意义。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而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通过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受益于历史唯物主义,没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无法想象的,中国三十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是无法想象的,在根本的意义上,中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就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一次具体运用和成功实践。
(3)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国从贫穷走向繁荣与富强的道路。
4. 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家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规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应该持何态度。
【答案】(1)一十世纪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确实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许多曾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又回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世界上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国家更少了;
(2)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仍然存在,其最根本的社会弊端仍然无法自我消解,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形成两大对立的冷战格局不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式,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是社会主义获得新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4)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态度
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分析本国的情况,把握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人们依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