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论述题

1. 如何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试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是指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1)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 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卞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3)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相关联的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是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

2.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非根本矛盾处于服从地位;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卞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中国特色。反对只看到矛后的普遍性,希望遵循或创造一种标准的社会主义模式,同时也反对只考虑中国特色,而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力一向这样两种错误的观点。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案】(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作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一一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这一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邓小平同志精辟地分析了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和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研究了世界许多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这就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②对于促进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重新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制定做了充分思想准备,而且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方法论原则。

4. 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通过改革可以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我国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定了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1)关于改革的对象。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2)关于改革的目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关于改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二是共同富裕。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4)关于改革方法。邓小平认为,

①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

②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

③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