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之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抽象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答案】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思辨性色彩,是在纯理性的超越感性经验水平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来间接地把握教育问题。
理论研究的抽象概括性具体表现在:
(1)理论研究是以已获取的各种客观的现实材料、已有的思想理论材料作为研究起点的; (2)理论研究是对感性认识或已有观念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再将形成的理性认识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是以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对教育问题进行概括研究;
(3)作为研究结果的表述,也总是力求达到符号化和形式化,使之成为严密的理论体系。众所周知,科学越发展就越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相对性和间接性,正是理论研究所具有的概括性,使教育理论家们能站在当代科学发展水平上把握教育基本问题的新的形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思辨性研究,虽然可达到普遍性认识,抽象思维,虽然能把握现象背后的规律,但受研究者认识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用主观的分析代替客观现实的真实性的情况。因此要看到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在进行理论研究时注意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并借助形象思维。作为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形成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并经过一定实践检验的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所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获得对教育现象及过程的客观认识。
2. 简述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教育家们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蕴含着相应的方法论。每一种教育研究活动都不能离开一定教育理论指导,已有的教育理论不仅提供认识的逻辑范畴和方法,而且还为教育研究活动提供思维的准则和框架,制约着认识和研究的水平和方式。它不仅决定着研究的起点,而且决定着经验材料的思维加工水平和形式。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看到,同样的事实材料,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得到不同的抽象概括而形成不同的结论。当前,我国要深化教育改革,首要的关键问题是端正教育思想,确定现代教育观念。
(2)通过不同教育观点、教育体系间的争辩、互补、包容、深化和扩展,在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同时,将形成各种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没有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论争,就不会产生我国古代丰富的教育思想;没有近代经验论、唯理论、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的论争,也就不会有现代
教育以及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正是通过每个时代不同教育学派的争论,不断淘汰错误的认识,不断完善正确的认识,不断纠正由于时代历史局限所造成的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从而使教育研究方法论向科学化水平一步步地迈进。
(3)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趋势与教育历史发展趋势的一致,表现为累进性演变和革命性演变的统一。区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教育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是以累进性演变为主,即以继承某种研究传统为主,不断改善原有理论,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呈现出一定的革命性演变,即通过批判某种传统,创造新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继承,从而使研究方法论在渐进的发展中呈现出阶段性。
3. 简述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答案】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所述:
(1)教育调查报告
一般而言,调查报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共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①题目
用一句话点题,反映主要研究问题,可加副标题。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补充,用来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基于什么问题的调查。
②前言
调查报告的前言必须交待清楚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
③正文
正文部分即调查内容。通过叙述、调查图表、统计数字及有关文献资料,用纲目、项或篇、章、节的形式把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准确地揭示出来。
教育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来写。
④结论和建议
在对整个调查内容进行总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和参考意见。结论必须客观、真实。提出的观点、建议要谨慎、严肃,观点要从事实中引出,同时要考虑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全面地衡量理论或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⑤附录
必要时要把调查工具或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附录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附录的编制要防止杂乱和过于简单。
(2)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结构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等部分。
①题目
题目是研究报告的主题思想。题目要简练具体,能准确、清楚地呈现出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实验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问题一目了然。
②前言
前言是研究报告的正文开头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前言的文字要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表述要具体清楚。
③方法
该部分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便于人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加以评价鉴定。该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a. 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b. 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c. 实验的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d. 实验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间的选择;e. 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方法部分的结构应周密,条理要清楚,用词要准确明白。
④结果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简要地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
a. 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第二,在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基础上,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得出研究的最终结果或结论。
b. 结果部分撰写的要求:第一,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第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第三,资料翔实,层次清晰,前后连贯,文字准确简明。
⑤讨论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评价。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
a. 讨论的作用:第一,从理论上加深对研究结果的认识,为本研究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对结果中不够完善之处进行补充说明,从而为得出结论铺平道路。
b. 讨论的基本内容:第一,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第二,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第三,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研究提出建议。
⑥参考文献和附录
报告的末尾,应注明研究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的来源。参考文献的排列:在期刊的参考项目中,包括作者的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刊名和期号;在书籍的参考项目中,包括作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