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之金融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计算题

1. 某瑞典公司在美国投资,银行报价是如果该公司投资1000万瑞典克朗,则为此它将收到多少美元? 为什么?

【答案】该公司投资1000万瑞典克朗将收到10000000÷6.3600=1572327(美元)。因为瑞典克朗采用的间接标价法,所以在银行的报价中,前面的是买入汇率,而后面的是卖出汇率。 2. 某公司上一年每股盈利为2.5元,股息为1元,预期前5年股息每年增长率为12%, 5年后预期每年不变增长率为6%,投资者的回报为10%,这时付比例)如果现时市价为34元,那么此时股票的价格是否接近真实价格?

【答案】运用股利贴现模型。

股票的内在价格=

=51.98(元)

由于股票的内在价格为51.98元,而现形市价仅仅为34元。因此股票的价格并不接近真实的价格,而是相差很大。

3. 某企业年初的资本结构如下:

长期债券(年利息率14%) 3000万元

优先股(年股息率18%) 1000万元

普通股(400000股,每股股利20元) 4000万元

合计 8000万元

拟年初增资发行长期公司债券1250万元,年利息率15%,融资费率为4%; 发行优先股750万元,年股息率20%,融资费率为4%,由于增加了普通股股东的风险,为了维持普通股股票的价格,普通股每股股利增加到25元,且以后每年递增5%(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计算增资后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答案】拟发行长期公司债券的资本成本

拟发行优先股资本成本 (为盈利支

发行新的普通股后,普通股资本成本=25×400000/40000000+5%=30%所以,加权平均资本成

本率 =

二、简答题

4. 简述金融脆弱演化为金融危机的机制。

【答案】由金融脆弱到金融危机有个演化过程。金融危机的爆发以金融脆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为条件,但最终在何时发生,还需要某一或某些触发点。某些突发的金融事件,如特大企业的倒闭、欺诈丑闻的揭露等造成公众信心的动摇,往往就是这样的触发点。

以最古老的金融危机一支付危机为例: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引起挤兑; 为满足支付,金融机构急于获得现金,不得不出售资产; 金融机构急于出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暴跌; 资产价格暴跌,进一步恶化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这样,危机通过了自我实现的过程。金融危机必然引发信贷紧缩,并损害实体经济,导致经挤滑坡。经济滑坡、破产增加、信心失落,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在封闭经济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其“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来消除“自我实现”的恐慌。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扩张又会引发、加重通货膨胀。

这一“自我实现”过程,正是以金融脆弱性为前提的。金融体系越脆弱,人们提防它出问题的警觉就越高,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5. 简述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答案】将股票折现值公式一般化为:

式中,PV 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

r 是折现率。

r 可以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但是套利均衡分析认为,涉及风险补偿的折现率是难以找到的。因为人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不同,这就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代入折现公式的统一的、共同的折现率。

而在由风险中性的人所构成的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不同而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折现率的难题不复存在; 对于任何现金流,都可以统一地采用无风险利率作为折现率。

对于未来预期的收入现金流的计算,无套利均衡分析认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下的现金流的概率分布,在风险中性世界中也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概率分布,而应是一个风险中性概率。对于一个金融市场来说,如果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如果有足够的金融商品可以充当构筑动态复制组合的零部件,那就意味着风险中性具有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假想的风险中性世界里的折现公式为:

是各时段t=1, 2, …,T (T 可以包括的)的现金流,

以此方式计算的假想世界里的现金流的价值就是该现金流所代表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其逻辑推理是:当套利机会出现时,因为它给与人们无风险套取利润的机会,所以不管发现套利机会的人的风险偏好如何,都会采取套利行动。就是说,套利活动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 消除套利机会后的均衡价位也应是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既然可以认为无套利均衡价格就应该是现金流的折现值,在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得到的折现值,在真实世界里也就应该依然有效。

根据上述思路计算的均衡价格,称为风险中性定价。实践中更简明的归纳为:

(1)所有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均为无风险利率。

(2)无风险利率是任何预期的未来现金流最为适当的折现率。

6. 请讨论储各货币国发行储备货币的得失。

【答案】(1)通过发行储备货币为世界提供清偿力,储备货币发行国获得的收益包括用本国发行的储备货币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资,以及获得国际经济协调中的非对称性地位,而其成本在于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造成本国国际储备流失。

(2)对于非储备货币国而言,由于其货币不被他国接受,不能作为国际清偿手段,所以当发生国际收支赤字时,它们只能动用本困外汇储备或进行国际借贷,最终会形成实际资源从本国的输出或本国产出下降; 而储备货币国的国内货币就可以作为国际清偿手段,于是只需要输出本国货币就可以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资。在信用本位制度下,对于本国货币的购买力或可兑换性,储备货币国并不需要做出保证,而且为国际收支赤字融资的储备货币直接流出国外,并不直接影响本国国内的货币政策,这都降低了国际收支赤字的调节成本。

由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会较为倾向于将储备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并与储备货币发行国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因此储备货币发行国在执行货币政策上拥有非对称的优势。对于储备货币国而言,在为国际收支赤字融资时,执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为维持汇率稳定,就要被动进行本国货币的扩张,从而带来通货膨胀。由于维持汇率稳定的努力由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承担,所以储备货币发行国能同时具有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保持稳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特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进口以本国货币计价)还能阻隔国际通货膨胀,而将通货膨胀输出。这样,储备货币发行国突破了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享受了不对称的国际协调地位。

(3)就储备货币发行的成本而言,由于储备货币是国际清算和支付所使用的货币,因此储备货币的流通将超出本国范围,大量地出现在离岸金融市场上,这将造成本国货币数量调节的困难。具体而言,当储备货币国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减少货币供应时,国内的商业银行将很容易从欧洲货币市场借入本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从而使货币紧缩政策难以奏效; 当储备货币国采取货币扩张政策时,本国利率下降,又会有一部分货币流向国外,从而削弱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此外,如果在货币体系中,储备货币能够按固定比例与黄金等贵金属兑换,那么,储备货币的外流,将造成储备货币发行国黄金储备的减少,最终造成储备货币地位的不可维持,这也是储备货币发行的代价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即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