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介蝮(Gloudius intermedius)属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Gloydius),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部分地区,是我国6种蝮蛇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它与分布区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蛇毒(snake venom)是蛇毒腺分泌的多种组分构成的复杂混合物,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靶分子/靶细胞,可能造成多种中毒效应,包括肌肉组织损伤、出血、水肿、血压下降等。
早在1979年,赵尔宓等人的研究发现,国产抗蝮蛇血清对中介蝮蛇毒没有中和作用,发现中介蝮的蛇毒组成与其它5种蝮蛇〔短尾蝮(G. brevicaudus)、高原蝮(G. strauchii)、黑眉蝮(G. saxitilis)、乌苏里蝮(G. ussuriensis)及蛇岛蝮(G. shedaoensis)〕蛇毒相比有较大差异 。
由于中介蝮在北方分布广泛,危害大,目前还没有中介蝮蛇毒组织损伤方面的资料,加之缺乏特异性抗血清,这妨碍了蛇伤的有效治疗。
研究内容及方法:
⑴中介蝮粗毒对小鼠的毒理学效应及组织损伤,包括小鼠爪肿胀实验,粗毒皮下注射小鼠后,对肌肉组织(心肌、骨骼肌)损伤的形态学观察,大鼠尾静脉注射引起肌肉损伤后肌酸激酶(CK)释放检测,兔耳静脉注射后对血压的影响;
⑵抗蛇毒血清的制备及中毒保护效果,包括将中介蝮粗毒与弗氏佐剂混合乳化,将其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初次免疫、5次加强免疫)后,收集兔抗血清,用免疫双向扩散法和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的滴度和效价,Western blot检测抗原结合特异性;
⑶抗血清的中毒保护作用:将制备的抗血清按一定比例分别与致死剂量的蛇毒在体外混合孵育后,腹腔注射小鼠(体重18-20g),24h后,根据小鼠存活率,计算抗血清对中介蝮蛇毒的解毒效应。
结果及讨论:
⑴小鼠注射中介蝮蛇毒1.5小后,发现小鼠爪部开始有肿胀,3小时后出现明显肿胀;
⑵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腹腔注射中介蝮蛇毒12h后,骨骼肌中有部分肌原纤维被水解破坏,肌纤维排列无序,肌浆有溶解现象;心肌纤维排列无序,部分肌丝出现溶解,肌原纤维间隙加大,出现明显损伤。
⑶尾静脉注射中介蝮蛇毒后,在3h-6h CK活力逐渐上升,6h 达最高(1.174U/mL),是注射前的7.2倍,之后逐渐下降;注射蛇毒后,血压90min后呈快速下降趋势,至120min时,血压已降至给药前的40%以下,与同期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 ,这与国内已经报道的中介蝮咬伤人后的中毒症状相符。⑷琼脂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显示,抗体1:2、1:4、1:8倍稀释后,可见明显免疫沉淀线,表明在免疫接种第十五周时,兔血液中已经有高滴度的抗血清产生。
⑸ELISA检测后发现,抗血清的有效效价不低于l:128000;而抗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反应条带主要针对分子量14.4kD-18.4kD之间、41kD部位、70kD左右3组毒素部位,表明主要毒素蛋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了相应的抗体。
⑹在体外中和后,兔抗血清为0.2mL以上时,对0.76mg/kg中介蝮蛇毒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一半以上的受试小鼠存活。可见抗血清能明显延迟小鼠死亡时间,有解毒作用。
结论:本研究所得结果为将来开发抗中介蝮蛇毒血清,用于蛇伤治疗奠定了基础。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