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问答题
1. 我国有识之士对于国人办报的建议有哪些?
【答案】在清王朝腐败统治下的中国,外报占垄断地位,“利器”为他人所用。中国有识之士极为不满,在呼叶国人办报的同时,对于如何办报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
(1)“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这是王韬积极主张的。当时香港、上海己有新报,他认为还不够,各省会城市都应该“仿而行之”。
(2)“宜设洋文报馆”。
王韬、陈衍都为此写过专文。他们认为,不仅中国人要了解外国,也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王韬、陈衍等人的主张,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宣传报道的思路与构想。
(3)办报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
王韬认为,“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他主张选用通材,否则“未免识小而遗大”。陈炽主张“主笔者公明谅直,三年无过,地方官吏据实保荐,予以出身”
(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该加以限制。
陈炽明确提出:“至西人报馆,宜与各使妥议,毋须再出华字报章,否则按月缴捐,仍须派人查阅。此事不载通商之约,本属中国自主之权,各国当亦无词以拒也”。郑观应也主张“西人报馆止准用西字”。
(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
首要的是,改变“于己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的现状。这是所有有识之士的共同要求,只有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国人办报才能发展。他们还要求政府当局协助国人办报。郑观应认为,中国应做到“不准各官与报馆为难。”
这些有识之士对报纸的论述,为国人办报制造了舆论,有益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贡献。
2. 简要阐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学术文化批判。
【答案】在1962年9月举行的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由于康生的诬陷,错误地批判了小说《刘志丹》。毛泽东说:“利用小说反党,这是一大发明。”他还强调了舆论斗争的重要性。此后,报纸加强了学术与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报道与批判。
(1)被批判的是“鬼戏”
1961年,剧作家孟超创作昆曲《李慧娘》,写作前得到康生的支持,当年8月在北京上演后又受到康生的称赞。廖沫沙以“繁星”为笔名,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有鬼无害论》一文,肯
定此剧。此后,《人民口报》也发表题为《一朵鲜艳的红梅》的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在1962年强调阶级斗争后,江青指名《李慧娘》为“坏戏”典型,在上海组织撰写批判文章,于次年5月6日在《文汇报》上发表((" 有鬼无害”论》一文,批判“鬼戏”与孟超、廖沫沙。直到1964年6月,毛泽东还批评《人民日报》提倡鬼戏和不抓理论工作。1965年3月1日,《人民日报》文章按语中称:《李慧娘》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
(2)在报刊上对一些影片进行了批判。
最早被批判的是《北国江南》和((早春二月》,随后陆续被批判的有《舞台姐妹》、((不夜城》、((林家铺子》、《红日》、《革命家庭》等多部,报刊卜发表了不少批判文章。
(3)批判的锋芒指向各个学术领域。
在哲学领域,点名批判杨献珍的“合二为一”论; 在美学领域,点名批判周谷城的“时代精神汇合”论。在史学、经济学、文艺理论、音乐等领域,也开展了点名批判。从1963年起,报刊上的批判文章日渐增多,气氛日趋紧张。
3. 明代出现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明代之所以出现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其原因有:
(1)明代邸报的发行范围扩大,一个府就有好几本; 各省提塘官从六科抄得邸报原件后,除专程快马递送给巡抚、总兵等省级地方长官外,又另雇用民间抄报人抄写若干份,由塘兵排日递送; 有的州、府衙门还专门雇人在京专事抄报工作。
(2)明代的京官必须自费句一阅邸报,因而抄报行不仅供应外地官府的邸报,还为本地京官抄送邸报; 外地官府订阅经费虽由公家支付,但订阅份数很少,县一级的邸报大都另外花钱请书吏转抄,并存放在县衙门的承行房里,任何人只要愿花些银两即可前去抄录。
(3)在一般百姓中出现了阅读邸报的现象。由于邸报内容有一定的保密性,因而阅读邸报是当时官员们的政治待遇。但是,由于抄报人是普通老百姓,因而也出现过个别青吏和商贾向民办报房订阅邸报的事情。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违法的,但在明清两代屡禁难止。
4. 简述台湾地区“戒严”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答案】(1)“戒严”时期的报刊业
①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自1950年1月起在台湾全省实行“戒严”,并从1951年6月10日起,实施“报禁”,对新闻事业进行严格控制和限禁。
②台湾新闻界所称的“一报三禁”是指“限证”、“限张”、“限印”。在长达30多年的“报禁”期间,台湾报纸发展充满艰辛。“报禁”期间,规模较大的报纸基本由国民党党营的《中央日报》系统以及由王锡吾经营的《联合报》集团、余纪忠经营的《中国时报》集团三大报纸系统出版。
④台湾“报禁”主要是“禁报”,所以杂志可以大量出版。杂志的品种也很多,其中财经工商类种数最多。实行“报禁”期间,台湾新闻通讯社有一定的发展。
(2)“戒严”时期的广播电视业
①“戒严”期间,国民党当局对广播事业以及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电视事业实行旨在统制的广播电视法规,日益强化台湾广播电视事业的垄断地位与性质。
②台湾的无线电视台始筹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开业于60年代。1951年“行政院”决定电视事业由当局“倡导推动”,并“采取企业化经营的制度”。1962年至1971年,和日本合资创办的“台湾电视台”、由国民党创办的“中国电视公司”、由“国防部”创办的“中华电视台”相继成立,长期以来,这三家电视台基本垄断台湾的电视业。
5. 简述“四五”运动前后四人帮“集中批邓”的表现。
【答案】“四人帮”在压缩悼念周恩来的新闻报道的规模的同时,把“集中批邓”放在首位。他们指使全国新闻媒介大量发表文章和报道,势头凶猛。他们声称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他们把邓小平作为“罪魁祸首”,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全国造成万炮齐轰邓小平的舆论局面。
具体表现如下
(1)他们以“翻案不得人心”为中心口号,从多方面批判和否定邓小平为纠正“左”倾错误所做的整顿工作,反对邓小平提出的“以三项指示为纲”的方针,诬蔑邓小平在搞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2)他们把老十部走过的革命道路,描述为“从资产阶级民主派到走资派”的道路。“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成了邓小平在新闻媒介上的代号。在一些大批判文章中,用孔子、司马光、托洛茨基、纳吉来隐喻邓小平,甚至用阿Q 等作为形象,对邓小平进行人身攻击。
(3)“天安门事件”后,《人民日报》发表“四人帮”指挥下撰写的报道《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把矛头指向广大群众和邓小平,称这是“一小撮阶级敌人打着清明节悼念周总理的幌子,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地制造反革命政治事件”; 5月18日,《人民日报》刊载《党内确实有资产阶级一一天安门广场反革命事件剖析》一文,集中攻击邓小平。此文经过姚文元修改,加上“邓小平就是这次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总后台”字样。
6. 简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及国统区新闻事业膨胀的表现。
【答案】(1)国统区新闻事业在数量上膨胀起来。
①原有新闻媒介向“收复区”搬迁。
日本政府一宣布投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即开始筹划将国民党新闻机构向“收复区”转移。“收复区”各地国民党的军政机关、特务组织、御用报人,也纷纷出版了许多地方报纸。
②接管敌伪新闻媒介。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信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传部会同当地政府接收管理。”于是,原日伪新闻事业一转眼就并入了国民党反动新闻事业之中,许多日伪报纸改头换面成了国民党的机关报。
③改组和接管民营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