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问答题
1. 简述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答案】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力量的不平衡
①传播媒介的分配不均
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建立了异常强大的新闻传播事业,拥有大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工具。反之,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新闻传播事业基础与设施薄弱,新闻传播工具既缺乏又落后。
②新传播技术导致不平衡加剧
a. 某些大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企图在电波、网络空间构筑起新的霸权。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打着一场“无硝烟的电子战争”,借助无孔不入的传播工具从意识形态领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b. 传播工具的普及率及其先进程度决定着信息量的获取能力。新传播技术领域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
(2)传播流向的不平衡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设备,垄断了世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市场。来自发达国家的新闻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新闻,不仅数量少,而且很难为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介接受。所以国际市场上的新闻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由“北”流向“南”。
(3)传播内容的不平衡
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构并不是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播报新闻的。它们按照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新闻,因此报道内容存有很强烈的主观观念。如不惜笔墨着重刻画发展中国家的危机、暴力、灾荒、动乱,让人觉得那里毫无生气、落后愚昧。它们播发的新闻评论,往往包含明显的政治倾向,常常对发展中国家的事务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均衡状态,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的危害。西方新闻媒介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内容严重失衡,在总体上扭曲了发展中自家的国际形象,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阻碍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也在根本上破坏了世界范围内自由采集、自由传播的现实基础。
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捍卫来之不易的独立,争取经济自主,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开始了为建立平等新闻传播秩序的斗争。他们或者是在国际会议上
大声疾呼,或撰写文章痛陈利害,或积极组建发展中国家传播机构的合作组织,强烈要求并致力于打破了世界新闻秩序,建立自由、平等、均衡、公正的世界新闻新秩序。
2. 简述《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答案】在《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大力宣传,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斗争
《新青年》大力介绍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新思想、新道德,批判中国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并针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尊孔复辟逆流,展开批判孔孟之道的斗争。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专门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多,主要是倡导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初,《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当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上述宣传内容,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当然,这一时期《新青年》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此外,《新青年》在发起新文化运动时期也存在着不少缺点,对于历史与现实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3.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答案】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报刊形式的改变
报刊的形式,在1902年前后,开始由书册式逐步向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1904年以后,采用白报纸两面印刷的对开日报越来越多,如上海《时报》、《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全都是对开大报。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一般报纸已兼有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的内容。
(2)报纸版面的变革
在版面的安排上,开始打破“首论说、次上谕或宫门钞,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次为本埠新闻”的框框。由于电报的普及,新闻专电也开始成为报纸的重要内容。专电、论说或重要的消息和通讯都可以上头条。编辑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横栏由3栏变成5至7栏,字行缩短,版面也灵活起来。报刊字体不再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内容重要程度使用不同字号字体。栏目设置越来越细致,甚至出现了《答问》、《邮筒》、《来信》、《来书》等与读者加强联系的栏目。新闻标题一改
过去那种按地区归类、一文一题和题文同一字号的做法,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
(3)重视报刊评论的写作
各报刊均以论说为重,甚至一天的报纸上有数篇论说,论说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报纸的社会影响和声望。一般评论己不像维新运动时期那么冗长,评论的形式也日益多样,有“社论”、“社说’,、“时论”、“代论”、“来论”、“时评”和“编者按”等。“时评”这种形式始于《时报》,就当日某一新闻配发短小精悍、鞭辟入里的言论,深受读者欢迎。后各报纷起效法,著名的有《神州日报》的“时事小言”栏,《民呼日报》的“公言”栏等。“编者按”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当时大多为一事一议,置于新闻的后面,用“按’夕、“本馆按”、“记者按”、“记者曰”等字样开头,然后就新闻中的某一事件进行评论。(4)新闻的质量提升
中国早期的报刊,由于通讯手段落后,内容大多以评论和一般文章为主,新闻所占的比重不大。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由于通讯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加上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多变,新闻报道的数量大大增加,大型日报每天刊登的新闻稿一般有20至30条,多者在50条以上。新闻报道的面也相应扩大,开始划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不同门类,在固定的版面上刊载。新闻报道的体裁也日益增多,既有简明扼要的专电,也有篇幅较长的快讯,既有对某一事件的追踪报道,也有对全局形势的综合分析报道。除消息外,作为新闻新体裁的夹叙夹议的通讯也开始在报上出现,当时称为“通信”或“纪事”。为了及时获得新闻,不少报纸还建立起了一支专业与业余结合的记者队伍,有的报刊还在外埠聘请通讯员和“特派访员”。
(5)新闻摄影图片的广泛运用
1876年上海《格致汇编》最早刊登铜版镂刻照片,1901年《大陆报》和《万国公报》开始刊出影像逼真的铜版印刷的新闻照片。至此,新闻照片作为一种新闻手段开始登上了中国报坛。
(6)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
《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庄谐丛录》(后改名为《快活林》)等著名的文艺副刊,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申报》的《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8月,由王钝根主编,初创时其内容多为滑稽小品,如“游戏文章’,、“海外奇谈”、“岂有此理’,、“博君一粟”等,后不断充实内容,加载文艺作品,与正刊相配合,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4. 简述《每周评论》创办经过、特点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答案】《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为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1)《每周评论》的创办经过:
1918年12月22日,《每周评论》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互相配合,将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