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问答题
1. 简述国人办报发韧及遭遇悲惨的原因。
【答案】(1)“师夷制夷”是国人办报发初之原因。
①中国最早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驱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是一些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面前觉悟起来了,在同西方文化的接触中,敏捷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使他们在政治巨早熟起来。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时的社会认同,创办近代新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新闻领域的落实。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认为,中国要走富强之路,就必须改革; 要改革,就必须办报纸,以作倡导。
因此,第一批创办新报的报人都具有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一批国人创办的新报,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中华民族固有的爱国主义精神。
(2)政治软弱、经济薄弱是早期国人办报悲惨遭遇的原因。
①在19世纪60年代后,虽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是民族工商业仍然十分微弱,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还十分薄弱,还未能为报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办报并不一定有利可图,营利性的报纸很难生存。
②政治软弱和经济薄弱,导致国人办的报纸走的是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早期的办报者一方面要办报,一方面又顾虑重重,为了生存,被迫作出多种让步式的努力。
a. 寻求官方庇护。中国人在内地办的报纸,都要与官方拉关系,或找官员作政治后台,或由官员直接参与创办,否则报纸便难以立足。
b. “挂洋旗”作掩护。寻找一洋人作为名义上的主持人,以求取得治外法权的保护,逃避清廷的压迫。
c. 迁入租界出版。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租界为清廷势力所不及。为了躲避清廷迫害,一些报馆便入租界出版。
2. 简述80年代后香港新闻事业的新变化。
【答案】80年代后香港新闻事业的新变化表现在:
(1)报业在变化中继续发展。
报纸的种类、数量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东方日报》在80年代后发行量突破30万份,成为全香港销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1987年组成东方报业集团上市,90年代后发行量继续上升,1993年高达为60万份。
此外,互联网对报业形成一股新的冲击波。1995年,《星岛日报》率先将报纸上网。顺应这一新潮,几乎所有的香港报纸都先后上网开设网络版。
(2)香港的广播电视业,在80年代后也有重大发展与变化。
11987年9月,广播事务管理局成立,统管无线电视与商营电台的事务。
②“亚洲电视台”、“无线电视,,CTVB ), “卫视”(StarTV )等实力强大的电视台相继成立。香港的有线电视公司1993年成立。
③1995年,仿美国有线电视网模式而建立起来的传讯电视(CIN )和华娱电视(CETV )相继成立。1996年3月,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1999年8月,欧洲台在伦敦开播等。
(3)香港的新闻通讯业,也有不少发展与变化。
2000年1月18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正式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原承担新闻业务的工作部门,即原新华社香港分社总编辑室,则以新华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社的名称继续从事新闻业务。
(4)香港地区的新闻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系扩建为新闻与传播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传播系扩建为传理学院。近年来,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也开始创办新闻与传播系科或研究所,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香港与内地高校的新闻院系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5)80年代后新成立的香港新闻传播专业团体,影响较大的有: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香港报业评议会等。
香港记者协会、香港摄影记者协会、新闻工作者联会和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于2000年6月制定并颁布了《新闻从业人员专业操守守则》,强调新闻记者应以公平客观、不偏不倚的态度处理新闻内容,在报道暴力、自杀或性罪行新闻时,要避免淫秽、不雅及煽情的手法等。
3. 新闻公共性的基本内涵。
【答案】(1)新闻公共性的含义
就理想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根本属性和价值维度应是公共性,即以塑造传媒公共领域为期待,以公共利益至上为目标,以公共话语实践为行动。传媒的公共性最终体现于坚持公共立场的新闻生产,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传媒表现。
(2)影响新闻公共性的因素
①从新闻生产的责任主体、参与群体角度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知,以及在传媒上进行观点表达的专家学者,都是影响传媒与公共性关系的内在因素。
②从新闻生产的动态过程看,外部行政控制、商业控制的内在化也是影响传媒自主性、影响其公共立场的重要原因。
(3)新闻公共性的促进建议
①媒体要围绕公权力这个关键澄清事实,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去除其中的政治化色彩与集体记忆,同时积极地表达民意,及时报道急流险滩,发挥船头缭望者和社会解压阀的作用。
②要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传媒公共性,需要强化传媒的责任,打破地域局限,培育不同层次的公民社会引导公共参与,并对传媒形成一种纠偏机制。
③大众传媒应该设置关于公共事务的报道议程,促成公共商讨在大众传媒话语空间中停留、持续和演进。由此积极影响公共决策,发挥公共商议平台的作用。
4. 论述“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
【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5月一1969年4月)
①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制造舆论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陈伯达炮制的臭名昭著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宣告“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从这天起,《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进行点火鼓动宣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除及时播发《人民日报》许多重要文章外,还制作专题节目,集中宣传“文化大革命”。
②大兴狂热的个人崇拜宣传
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狂热宣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媒介宣传内容中的一大“特色”。 1961年5月1日,《解放军报》开始每天在报眼位置选登毛泽东语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报刊一律效法《解放军报》,每天在报眼位置刊登毛泽东语录。报刊文章中引用的毛泽东语录,一律用黑体字编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其他广播电台开办《毛主席语录》节目。电台播音的开始曲改为《东方红》。北京电视台在节目开始之前播出毛泽东卞席像和语录。
③造反派在新闻界的“夺权”
1967年1月3日和4日,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先后被造反派接管,上海电台、电视台也相继被接管,这是全国新闻界“公开”“夺权”的开端,拉开了所谓“一月风暴”的序幕。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全国地方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电台的节目。地方广播电视机构不仅在内容上受到严格控制,而且纷纷被造反派“夺权”。同时,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受到残酷迫害,邓拓、孟秋江、金仲华、范长江、潘梓年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先后被迫害致死。
(2)“文化大革命”中期(1969年4月一1973年8月)
①“大批判”和“假典型”
九大以后,按照九大规定的“斗、批、改”任务,新闻媒介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大力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许多干部、学者被点名批斗。任意栽赃、罗织罪名的“大批判”文章泛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媒介宣传的又一大特色。
在“大批判”的同时,各种“典型”也在新闻媒介上纷纷涌现。这些“典型”,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或夸大渲染,或以偏概全,或纯属捏造。
②围绕批判极左思潮的舆论斗争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2年,在批判林彪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