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815法理学之《法理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为什么需要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1)法律解释的必要性①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成为具体行为的规范标准。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制定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制定法总是针对一般的人或事的行为规则,而且同事同处、同罪同罚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法律不可能为个别行为而制定,这就需要将抽象的一般的规定与具体的个别的行为相结合。法律的实施就是将抽象的规定转化为对具体行为的指导,无论是守法、执法或司法,都是如此。只有对抽象的规定加以解释,该规定才能适用于具体的行为和案件,才具有可操作性。
②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稳定性同样是制定法的一个基本特点,法律一经制定,就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秩序的形成是以行为预期的建立为前提的。如果法律总是处于修改状态,就会彻底破坏这种预期,使人们无所适从,所以,法律不应该轻易修改。但是,法律又必须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要适应社会需要。这个矛盾可以通过法律解释来解决。因为法律通常比较概括和抽象,有一定程度的解释空间。在法律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不很尖锐的情况下,法治比较健全的国家一般都是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尽量不修改法律。
③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不断的解释,法律才能趋于完善。
法律不可能完美无缺,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实践中,法律条文相互重叠、冲突、矛盾,文字模糊,表述不清,该规定而未规定的情况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不可能完全通过修改法律的方式来解决。特别是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就是有限的,语词具有多义性,而语言正是在不
(2)法律解释的意义
法律解释是法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法律实施和运作中的一个重要实践问题,既是法的实施和适用的前提,又是保证法的统一性、稳定性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媒介。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解释的权限、效力、形式和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与一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现代法治的发展,又不断赋予法律解释以新的意义和功能。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前提,法律解释是克服成文法僵化缺点的工具,法律解释是补充法律漏洞,发展、完善成文法律的有效工具。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源自法律的局限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总之,法律解释的意义在于具体确定法律规范的意义内容,填补法律漏洞以及对不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一般条款进行价值补充。
(3)法律解释的局限性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是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权为核心和主体的各机关分工配合的
法律解释体制,其相应法律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三种。从字面及内容上看,司法解释应当属于法定解释。
①我国法律解释的主体是特定的主体,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全国人大授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下称“两高”),并称“一主两翼”的解释体制,在司法实践和具体执法活动中,“两高”司法解释权已远远超越于立法权,并出现了司法解释左右着法律的立法本义和执法行为,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权。司法解释的“立法化”或“泛立法化”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司法解释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普遍趋势。
②阐释法律文本的涵义、指导审判机关适用法律解决具体案件,是司法解释最基本的目标,也是其得以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在司法实践中,确实有不少司法解释(尤其是针对下级法院的请示所作的批复)对于及时解决审判中所遇到的法律适用上的困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司法解释在指导法律适用上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并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尤其是它的扩张或缩减解释,以及带有的主观色彩,有悖于立法原义和立法精神,更是与现代法治国家的司法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法律人权主张背道而驰。
2.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答案】“市场经济”一词是在19世纪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以后流行起来的。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形式和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从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商品经济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一种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相对称。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近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挤两个阶段。
(1)近代市场经济
①历史表明,法律的产生同商品经济是不可分的。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特别是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政权的普遍建立,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使之发展到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一一市场经济。在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的社会,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于是举世闻名的一些法律相继诞生。
②在近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法律的作用还是有限的,社会仅需要有使私有财产和商品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安全和秩序,需要有进行交换以及解决纠纷的法律准则,需要有保证这些准则得以实施的执法和司法人员、组织和制度。在西方经济学中,与“看不见的手”含义相当的话是“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都是指政府应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不应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2)现代市场经济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市场经济逐渐被现代市场经济所取代。其标志是自19世纪末起,随着社会经济矛盾的不断增长,为了克服市场的盲目性的弊端,各国相继采取了国家调控的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日益加强。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与此同时,法律对社会的控制面也越
来越广泛,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控制手段,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多种市场经济模式,如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瑞典模式等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但总体来说,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经济主体平等独立、交换自由,法律权利关系明晰,法律体系完备。
(3)世界经济的实践证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备比较完备的法制。
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际惯例和国际协定办事。这些都是市场的内在要求。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3. 试论法与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
【答案】(1)法与道德的概念
①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②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道德具有物质制约性和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和人类共同性的特征。
(2)法与道德冲突的现象
法与道德冲突的现象,是指仅仅符合其中之一而导致的冲突,包括:
①合法而不符合道德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有些行为、现象与法律规范相符,但却与一定的道德规范相冲突
②符合道德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现象。现实社会中还存在许多与道德规范相适用,却与法律规范相冲突的现象。
(3)法与道德冲突的原因
①法律移植和改革,造成法与社会原来的道德发生冲突
在有意识推动社会改革和社会变革较快的情况下,这种冲突出现较多。比如,中国长期(从古代到改革开放以前)的道德意识中都将“均”(实际平等)视为特别重要的价值,当我们追求效率,并用法律确认形式上的平等和由此产生的实际差别时,这种冲突就出现了。虽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法律的贯彻,人们在道德上己慢慢接受了这种状况,但这种冲突在现在还是存在的。
②社会在发展,道德也在发展,但法律滞后
这主要指立法和法律实践跟不上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法与道德的冲突。比如,现在中国有许多妇女都在批评现在实行的男女不平等的退休制度,妇女比男子早退休五年。这一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还比较落后,现代化程度低,体力劳动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部分(在人们观念中,这种沉重的劳动应当是由男子承担的),家务劳动还是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中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同时,人们普遍将妇女当作需要照顾的对象。现在这些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