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625美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然美

【答案】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 审美移情

【答案】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人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3. 距离说

【答案】“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日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4. 美育

【答案】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简述题

5. 简要说明物质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答案】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

(2)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3)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6. 简述丑的历史。

【答案】(1)在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时期,是没有美丑之分的。

(2)美和丑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古代社会已经分的很清楚了。凡是形式上和谐、一致的,看上去令人愉悦的东西就是美的(实际上是优美),凡是形式上零乱、不和谐的,看上去让人不舒服的东西就是丑的。而且,美的东西和“善”相联系,丑的东西和恶相联系。

(3)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大约在隋唐之前,西方大约在十八世纪浪漫主义之前,人们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人们提倡和追求的都是美——优美,而丑却被抑制了。丑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人们给了它一个位置,就是作为美的衬托而存在。

(4)随着实践的加深加广,人生境界的扩大,审美主体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人们可以正视丑、面对丑,并且能够欣赏丑。现代派兴起后,丑就堂而皇之地被表现了。

7. 请简单陈述美育的功能。

【答案】(1)培育审美心胸

这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审美态度是人对待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同于科学认识的态度和实用伦理的态度。

(2)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就是审美感兴能力,审美直觉能力。也就是对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和它的丰富意蕴的感受能力。审美活动与科学研究不一样。科学研究是要去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得到一种知识,或者一个知识体系。

(3)培养审美趣味

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

三、论述题

8. 论述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作用。

【答案】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隐蔽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六种不同性质和不同作用的类型,即误差意识、病患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后四者当中。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1)梦幻无意识

梦是无意识的心理表现。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幻无意识会反映作者创作构思的具体情景。这种梦出现的艺术灵感,在文艺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另外,荒诞梦、混杂

梦以及病患无意识中的思维状态通过心理分析能够折射出某炸内心的隐秘和幻觉,有时会表现为作品人物的特定心理表现及特定场景,在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有所展示。但在艺术创作中没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能无意识

本能无意识是由生理机能内驱力产生的先天遗传下来的心理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原始的本源。它们是一系列的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艺术创作中的本能无意识与意识起着配合和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母爱、性爱和表演艺术中。戏剧影视演员在表演中将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有机统一后,不自觉的和角色融为一体,瞬间完全进入角色,无意识地做出很自然恰切符合人物性格的姿态。

(3)习惯无意识

人类一切创造性的熟练劳动都是有赖于习惯无意识的建立,它是主体习惯成自然地驾驭客观规律的一种非常自由而高妙的理想境界。艺术家创作任何一件艺术品,几乎毫无例外地需要习惯无意识的彩玉,有时还会充当创作舞台的“表演主角”。例如,艺术灵感的爆发,就是习惯无意识同本能无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在创作中出现未思考主题而主题自来的表现,也是艺术心理定势中的习惯无意识作用的结果。

(4)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从人的祖先继承下来的原始经验的总和,是与生俱来的,凭借遗传蓄积在每个个体心灵的深处,成为种族的心理积淀。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家身上体现的十分突出。艺术家依靠艺术心理定势和文化素养的支撑,才能够产生创作冲动,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和韵味的艺术作品。越是伟大的艺术家,越是对他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所积淀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得越充分。

9. 结合具体艺术作品,对比沉郁和飘逸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点。

【答案】(1)文化内涵: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沉郁的典型代表是杜甫,飘逸的典型代表是李白。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一开头就描写战争使老百姓妻离子散“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体现的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厚同情,这就是沉郁的文化内涵。以李白的《行路难》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的是挣脱一切束缚的自山超脱的意象世界,即庄子的“游”的境界。

(2)审美特点:沉郁的审美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如《兵车行》描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激起的杜甫的情感。另外一个特点是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历史的沧桑感。飘逸的审美特点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如李白《蜀道难》中描写的宏伟的气势,排山倒海的美感。另外一个是意气风发的美感,如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给人的就是意气风发,放荡不羁,逸兴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