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铁崖体
【答案】铁崖体是元代杨维桢的诗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祯的乐府诗。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然而,杨维祯有时一味求奇,不兔诡异晦涩。
2. 神与物游
【答案】神与物游是指精神与外物相接触,不是仅仅眼睛看到,口鼻尝到、嗅到,而是要深入物的肌理,用极自由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去接触外物,探求到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真理。神与物游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内容是描述作家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这个过程。这里的“物”是指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事物的表象,而非外境之实物。“神与物游”就是作家的思维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虚实的事物惊醒艺术构思的形象表达。
3. 套数
【答案】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它是由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发展而来的散曲中的一种。散曲分为套数与小令,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小令一般字数较少,对于韵律要求相对宽泛,而套数的字数较多,韵律也很有讲究。它的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这些连缀的曲子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4. 建安风骨
【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5. 词“别是一家”
【答案】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继承了苏轼论词“自是一家”说的精华,在其所著《词论》中提出的新的词学观点。它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讲究音律,以便“协律”“可歌”。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6. 汉书·艺文志
【答案】《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西汉班固编纂,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将古代文献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对先秦学术文艺演变,做了概要的叙述。其美学观点,强调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指出民歌是由于哀怨或欢乐荡激心灵的产品,君王可以由此而了解民风习俗的轻薄或淳厚。
7. 《左传》
【答案】《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8. 诗为“活物”
【答案】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出自明代钟悍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奥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诗之为“活物”,又是读者对作品意蕴的赋予和追加。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
【答案】“本色”即原色,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将本色引进文学批评领域。宋人将本色用于评论诗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为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
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宋末张炎把本色作为论词的术语使用。元人论曲,并没有使用本色一词。曲学理论研究到明代开始进入鼎盛。
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本色”说的提出背景
明代的“本色”说是因反对明中叶“以时文为商曲”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而提出的。古代曲论家们笔下的本色,其具体含义并不相等,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戏曲语言方面。曲作质朴自然,通俗明朗,不用华丽辞藻,受众易于接受。其指称具体对象,兼指曲词和宾白。此词论以徐复柞和王骥德为代表。
②曲作风格方面。曲作风格简淡、蕴藉,刚健豪宕; 曲词清丽流畅,不落窠臼。此词论以何良俊为代表。
③依腔守律方面。曲作在韵律方面要合度依腔,严守音律。主此说的曲论家们主要有徐复祚等人。
④元剧风格方面。元北曲多为明清曲家的典范,效法元北曲而能登堂入室或得其仿佛者就是元曲本色。持此种观点有沈德符等人。
(2)对“本色”的理解
曲学家对本色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他们就某一作品是否是“本色”之作很难统一。“本色”本是审美主体的自我感觉,故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产生歧义是很正常的。评价作品是否是“本色”,应该首先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而不应该首先只拈出某段曲词作为代表便定下结论。
总体而言,“本色”在明代曲学家的著作中大量出现,而清代由学家们承其衣钵,使得本色成为曲学理论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
10.简述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答案】隋唐文坛开始还是沿袭了齐梁文风,只有陈子昂登上文坛后,才大力倡导革新,呈现出复古倾向,是的唐诗面貌焕然一新。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主要表现为:
(1)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
①述怀言志充实、壮伟豪侠的诗歌风格
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如《感遇》其三十五。他写下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了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
②陈子昂的复古理论主张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这篇诗序里,他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