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着眼于农业恢复和提高的农村职业教育就得到了重视,进而获得了发展。近年来,随着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的提出,农村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具有了新的价值,彰显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农村职业教育的这种新的意义和功能,既是对原有农村职业教育的突破和创新,又是以原有的农村职业教育为母体,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它既是社会发展推动下农村职业教育实践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结晶。
如今,在对其认识逐步明确的前提下,怎样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实现其价值,有赖于理性指导下政策的正确引导和规范。本论文站在历史的角度,旨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政策问题、措施及实施的状况进行研究,揭示不同时期政策主体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发展措施及政策落实之间的规律性,以图为我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建设提供参考。
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回顾了我国解放前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历史,着重分析了民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存在着两种模式:即民国政府的正规化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和革命根据地富有灵活性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同时,民间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验,对民国政府和革命根据地的农村职业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两种模式中,革命根据地对建国后的政策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部分,考察了我国建国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政府较能根据国家建设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及时、准确地抓住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较好地发展了农村职业教育,发挥了它的功能,为以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部分,简单分析了文革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变化。这一时期在阶段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估计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偏离了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出现了非正规化和简单化的特点,破坏了建国初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努力,为以后农村职业教育和人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和负担。
第四部分,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中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问题、措施和执行状况。认为这一时期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顺应了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拓展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在措施制定上,不仅注重从职业教育的内部因素(师资、经费等)来完善职业教育的内部条件,提高其质量,而且还注重外部环境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制定了与其相配套的劳动就业制度。并且注重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进而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化,保证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
第五部分,针对我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认为,首先要政府重视,从管理机构的设置、投入比例的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法制化等方面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其次,要逐渐形成一种系统的政策观,不仅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而且要注意执行中各环节的有效性和有力性,使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有政策可依,而且有政策必依,增强政策的实际效力。再次,要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办学效益。第四,对农村大量存在的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形式,应进行规范引导,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其办学形式。最后,希望政府改变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中长期的社会倾向,兼顾教育中人的因素,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和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调动教育需求的增长,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增强其造血能力和市场适应性。
通过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考察,发现不同时期的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后一政策又是对前一政策的否定和创新。在政策规范及其执行之间,并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在执行的过程中,对政策总是有所损益,其损益的方向和程度,不仅受到政策规范本身特点、执行组织的影响,还较多地受到政策背景的制约。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为了促进农业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富裕,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需要政策及时、准确地引导和规范农村职业教育的操作,与此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农村职业教育环境的改善,从内到外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充分重视了政策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了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在不同时期对其对象的界定和促进其发展的有限措施,并从实践的角度考察了政策与执行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状况和影响,为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坚持了一种系统的政策理论和制度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政策和政策中的人的价值选择能力,认为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要,而且要注重政策的最终目标:社会中人的幸福。另外,本论文在分析政策的过程中,尽力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