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有什么区别?

【答案】(1)农民

农民是指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它既是一个职业概念,又是一个阶级概念,在我国它更是一个身份概念。

(2)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的区别

①农民与农业工人

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场主和农业工人(雇工)。发达国家的农民终结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相对滞后,农民在国家里还是占多数。

②农民与农村居民

农民与农村居民不能画等号。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非农的农村居民虽然生活环境和农民相同,但有几点不同:

a. 他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b. 他们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生活方式带有城市居民的特点;

c. 即使有的“城里人”来农村承包荒山、荒地,或从事养殖业、种植业等。他们与农民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会与本土农民有所不同,并将起影响农民、改变农民的作用。

2.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国际合作有什么意义?

【答案】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国际合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

(1)国际合作可以为了解中国农村卫生状况与问题,向中国各级政府提供建议,为帮助中国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促进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2)国际合作可以为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为提高卫生实际工作者的决策、管理能力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水平,以及医学和卫生制度建设做出意义深远的贡献。

3.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模棱两可,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

4. 我国农村扶贫有哪些实践经验?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对扶贫实践的积极推进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扶贫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1)积极推进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成立了专门职能机构,为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专门规划,并依靠政府力量,充分利用政府在民间的诚信形象,使扶贫规划得以贯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开发型扶贫,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文化型扶贫实验。其中,尤以文化型扶贫更为突出,这是我国扶贫事业中的新创造。

(2)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

综合国力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是所有农村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国政府长期贯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进而使农村扶贫事业有了坚强的依托。我国扶贫实践表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强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路线,确立实事求是原则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胆实施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3)突出科教扶贫的地位

要使贫困人口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科教扶贫相当重视。

(4)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

我国在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和扶贫开发初期的盲目开发教训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开发扶贫策略。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巨大,使同一个总体扶贫战略需要与这些因素结合考虑。

(5)扶贫到村、到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开始强调扶贫到村、到户。并将使用了16年的“国定贫困县”改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扶贫观念上迈进了一步。

5. 试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和所取得的经验。

【答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围绕主要为当地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主要任务,对县级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机制进行综合、优化和调控,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1)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

①探索性阶段。主要标志是初步形成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雏形。

②建立实验县、示范乡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的阶段。突出标志是涌现出一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典型。

③由实验进一步扩展到实验大区的推广阶段

突出标志是国家教委将积极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纳入“九五”和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

(2)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从实验到扩大,取得的经验包括:

①教育观念更新是启动和改革的基本前提;

②构建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是改革和实验的重要目标;

③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是深入开展改革和实验的关键;

④坚持城乡一体化和高校、科研单位参与,能提高改革和实验的水平;

⑤建立和健全客观督导评估制度是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

⑥坚持科学方法是改革和实验出成果和出效益的基本要求;

⑦开展项目教育是促进农科教相结合,深入进行改革和实验的重要途径。

6. 如何理解土地制度变迁是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

【答案】土地是社会生产、人类生存之本,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起着深刻的作用。在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变化,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土地制度自始至终也在不断变迁。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在农村,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加偏向于向土地投入资本、劳动来获得财富。所以,土地制度对农村生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土地制度适应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时,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农业生产力时,就表现为消极的阻碍作用。

7.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哪些发展?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以下一些发展:

(1)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1950年国家对革命军人、民兵民工、革命工作人员的牺牲、病故、伤亡抚恤做了规定;1980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1985年首次将同犯罪作斗争而致伤亡的人列入抚恤对象。

(2)保障形式多样化

除了给予保障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提供实物帮助外,一些村镇建立了拥军优属基地,将单纯的“安排生产”,转变为“扶持生产”,利用科技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

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爱心献功臣”行动等,特别是为农村革命烈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