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简答题 1. 以培养分析为例,你认为一个传播理论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吗? 【答案】我认为一个传播理论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具体分析如下: (1)培养分析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面临着批评与回应。根本原因来自该研究跨越了实证与批判两个范式。从形式上看,该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但是从理论内核来看,它又是一个宏观的、批判的理论,其锋芒直指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控制,实证调查的结果与宏观结论之间的逻辑链难免脱节。意识形态间题被实证和管理的研究视为不够“科学”,缺乏明确界定且无法做到价值中立,一般被排除在讨论之外。此外,培养分析在讨论电视的影响时,反对形式逻辑的线性因果关系,而代之以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培养不是一个单向的一次性过程,这一思路更接近于批判的传统而不是实证的传统。 (2)但是从批判的范式来看,培养分析又过分拘泥于实证数据研究,陷入定量客观主义的神话,无视观众意义的解读过程,既不能全面地阐释整个生产与消费过程,也不能深入地讨论霸权的接受过程,同样不能令人满忌。 (3)培养分析一方面说明不同研究范式间并不是水火不容,另一方面它的尴尬处境也向我们展示了超越不同研究范式造成的两难。格布纳认为,它既不是实证(或管理)的,也不是批判的,而是一种很难被归类的“批判的自由一多元主义”。 2. 议程设置假设与有限效果模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有限效果模式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限效果模式在传播研究中占据主导的理论地位。研究人员对此越来越不满意,议程设置的理论应运而生。 ②克拉拍在他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曾对有限效果模式有过非常精当的描述,“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而是处于各种相互牵制的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2)议程设置转换有限效果模式的思路 ①在有些人看来,大众媒介一般不产生任何效果的说法似乎有点不合情理。研究者也开始反思,或许是他们在考察媒介效果时找错了地方。 ②多年来,传播研究的思路一直是在寻找态度的改变,而绝大多数研究结果告诉人们,人众媒介在态度改变方面效果极小。大众媒介影响的可能不是人们的态度,而是人们的感知,即人们的世界观。 (3)认知心理学促进有限效果模式向议程设置演进
同一时期,发生在心理学界的一个变革,对传播研究者改变思路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获得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相匹敌的地位。行为主义强调强化、奖赏与惩罚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它甚至试图用这些概念解释人
类的思维和语言。与此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把人视做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他们在世界中的言行正是基于这些知识。
②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被视作“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被控制或受操纵的对象。认知心理学非常关注世界的再现,即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对世界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通过考察人们赋予哪些特定议题显著性或重要性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显著性,议程设置假说跟认知心理学一拍即合。
3. 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可能有助于克服知识沟吗? 为什么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答案】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此,传播革命或信息爆炸一类的词汇人们已耳熟能详。知识沟的克服与台,技术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不能妄下定论。
(1)有利因素
①从理论上讲,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惠及所有人。
②正如帕克和邓恩所言:信息业独一无二的最大潜力可能在于,它可以将教育成本降低到某种程度,在这种程度上,社会为所有成员终生提供公开且平等的学习机会。
(2)不利因素
①在实践当中,这些新技术对公众的信息拥有水平,尤其是不同层次公众的信息拥有水平会有怎样的影响,则还不甚明了。
②大多数新科技产品都很昂贵。正是由于费用的缘故,较为富裕的人就比不太富裕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从新技术中获益。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致使传播技术革命产生不幸的后果,使知识沟进一步扩大。
③鲁宾易发现,富裕者与尚不富裕者之间利用科技能力的差距甚至已经延伸到各种民间组织之间。财力薄弱的组织从电脑技术中所获收益完全不能与财力雄厚的组织等量齐观。
4. 什么是传播效果研究? 它有什么特点?
【答案】传播效果研究比较关注大众传播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其特点具体如下:
(1)把受众放在首位。传播效果研究把受众研究放在传播研究的首位。
(2)对影响做出具体说明,使用抽象的概念(如认知、态度、行为等),说明受众如何变化,或者如何防止其变化。
(3)把影响的原因归结为媒体讯息系统、媒介本身、某种内容或单个讯息的某个方面、形式或内容。
(4)效果研究一般和定量研究相联系,在研究中要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研究的假设(首先要能够被证伪)做出经验性的证明。
二、论述题
5. 为什么说传播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意义与符号的两度“翻译”过程?
【答案】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的行为,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意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将传播过程理解为意义与符号的两度“翻译”过程的原因如下:
(1)传播的过程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够相互沟通信息。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换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于某种可以感知的物质形式,借
助于符号才能够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因此,传播的过程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者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者其他符号的活动。符号解读是指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不仅如此,传播对象对传来的信息做出反应一一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2)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符号或者符号体系来交流或者交流意义的活动过程。 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者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这是一个极为广义的概念,在这里,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意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综上所述,传播的过程不仅仅是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同时也是互动双方通过符号或者符号体系来交流或者交流意义的活动过程,换言之,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因此,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可以理解为意义与符号的两度“翻译”过程。
6. 2011年10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十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oi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请就此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娱乐节目泛滥是“限娱令”出台的原因
此次“限娱令”出台主要针对三种现象:一是节目形态过于集中于娱乐节目,导致观众选择范围缩小; 其次,照搬境外或他台创作的节目,一家创新、多家模仿、观众厌烦的恶性循环,损害了电视节目原创者的积极性; 第三,以收视率为导向,导致部分节目热衷于传播绊闻谣言,甚至编造故事、假冒当事人,传播错误价值观、道德观、炫富拜金,嘲笑耍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 有的节目以展示丑态、病态刺激观众,肆意恶搞等,造成不良影响。此次管理措施的出台就是要加强管理,避免同类节目跟风抄袭、总量过多、质量不过的问题,同时也鼓励创新。
(2)限制过于娱乐化、低速化的节目
近几年中国的电视荧幕呈现出泛娱乐化的特点,尤其在2011年,相亲类节目此起彼伏、选秀类节目也层出不穷,致使电视节目出现两个特征:
①娱乐性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占据了各个电视台栏目的很大比重;
②原本严肃性的电视节目在内容、形式、叙述方式等方面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媒介的新闻、资讯、教育、娱乐等功能和分工出现了越来越模糊的态势,而愈发倾向“泛娱乐”,根据电视的“培养理论”,会直接影响受众的心理发展和价值呈现。
媒介的娱乐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当今得到市场化的媒介产业里,娱乐化节目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媒介的经济效益。电视节目娱乐化可以:
①帮助公众疏通情绪,协调社会稳定;
②构建统一的“大众文化”,促进社会的大部分群体之间的心理协同和行为趋同;
③赋予公众更多的话语权,使得电视从一种纯粹传播信息的媒介转变为更具接近性的民众发声平台。
但是,过度的泛娱乐化和低俗化会使得媒介文化影响社会价值观导向,同时也使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媒介机构长期只负责满足受众的浅层需求,不了解受众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丰富的诉求点,最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