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世纪欧美文学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片夫卡式”
【答案】“卡夫卡式”是人们对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作品风格的概括。它如同“莎士
,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内容和主题上,比亚化”和“席勒式”“卡夫卡式”意指作品大多描写
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无依。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悖谬、怪诞、神秘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2. 意识流小说
【答案】意识流小说是新时期以来文坛上出现的一种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小说样式。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的叙述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3. 文艺复兴
【答案】文艺复兴是指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它最初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半期及于法、德、英、西班牙等国。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用人性反对神性;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4. 批判现实主义
【答案】批判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国的蒲鲁东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其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 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
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5. 象征主义
【答案】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 , 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6. 《云使》
【答案】《云使》是印度古典梵剧诗人迹梨陀婆写的一首抒情长诗。共125节,每节4行,分“前云”和“后云”两部分。诗作中心形象是“云”。它是爱的使者和爱的象征。诗人依靠神奇美妙的想象,在雨云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赋予它以人性和人情,借雨石的缓缓推进,歌颂印度中北部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爱的思念、焦灼与渴望。这部诗作感情缠绵,想象丰富,比喻优美,韵律和谐,代表了古典梵剧抒情诗的最高成就。自从它问世后,不断出现模仿之作,形成了文学史家统称的“信使诗”的诗体。
7. 威塞克斯小说
【答案】威塞克斯小说是指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创作的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威塞克斯是作家的故乡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占称。哈代用威塞克斯作为同一背景,将不同小说联系在一起. 所以这些小说因而得名。这些小说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入侵对宗法制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毁灭性影响,展现了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悲剧性历史。其中,小说对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怀念之情,对家乡自然风光、人情风俗的描写,使得威塞克斯在小说中具有了生命。这些作品包括《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
8.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二、简答题
9. 东方文学的特质。
【答案】东方文学的特质主要有:
(1)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
①东方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学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这两块大陆上,
,世界“之最”结出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批璀璨的果实。如许多世界“第一”。其中,有世界上最早
和最优美的神话传说,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为庞大的诗歌总集——印度的《吠陀》; 极其宏伟而浩瀚的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有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中国的《国语》和《左传》; 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民间故事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等。
②东方文学有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东方文学中除了占埃及和占巴比伦文学遭湮没外,印度、中国、波斯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传统、日本文学传统都绵延至今,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古希伯来文学总集《旧约》和《新约》一道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欧洲文学的两大书面源头之一。在东方文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巨匠、大师不断涌现,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大量的古今名家名著已成为全人类文学艺术的典范。
(2)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东方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与西方殊异,具有“多源性”和个性突出的特点。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各自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又都比较成熟、发达,在形成与发展中几乎并驾齐驱。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东方文学发端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五大文化源头,到中古基本形成了三大历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西亚、北非的文化圈。多源性的古代东方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各文化圈的文学所独有的特质,直到现当代还可以从这些地区的文化差异中看出。
(3)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东方以群体协调均衡意识为主导的心理机制,使得东方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泛道德色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重心的东方文化特质,决定了东方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呈现出个体与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不可分离的等级秩序和伦理规范。中古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更得力于佛教、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的传播。东方宗教以其价值观念为最高原则,成为神话、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核。东方各国最古老的文学汇集,往往就是宗教的文献或典籍以及它的阐释文本。如婆罗门教的“吠陀本集”和“吠陀文献”、佛教的“三藏”、犹太教的“经书总集”、琐罗亚斯德教的《阿维斯陀》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既是宗教经典,又是文学名著。
(4)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早在书面文学出现之前,古老的多民族的东方己流传着异常丰富的民间口头作品,包括各种神话传说、民谣、篇言、民间故事、寓言等等。东方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因素较西方文学更为丰富突出,特点也更为显豁。东方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原始口头文学的流传与整合。东方文学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埃及的《亡灵书》、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朝鲜的《春香传》等,都源于民间口头文学。
②文人吸取民间文学养分的再创作。这大致有二种情况:
a. 以劝善训诫为内容,如印度的《三百咏》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