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外国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日本新感觉派

【答案】日本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流派,也是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日本新感觉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从诞生之日起,便打出“反传统”的旗号,力图从形式和技巧上,另创新路。他们反对艺术创作注重形象塑造和环境描写,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 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横光利一的《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

2. 英国湖畔派诗人

【答案】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文学上,他们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他们主张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写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节奏上应与口语音调一致; 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人的真情实感。

3. 《阿卡奈人》

【答案】《阿卡奈人》是阿里斯托芬第一部成功的喜剧。它通过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表面上很不严肃的讪笑打诨的场面来反映生活,很像闹剧。剧中滑稽和丑陋的事件,寄寓着非常严肃的思想。《阿卡奈人》的政治作用在于扫除雅典公民中的主战心理,号召订立和约。诗人在剧中指出,战争对政治煽动家和军官有利,对人民有害; 他认为战争双方都有过错,主张各城邦团结友好,发扬马拉松精神,共同对付波斯的侵略威胁。阿里斯托芬正是从这个思想高度去俯视脚下的现实,才把生活中丑陋的本质挖掘出来,尽情地加以嘲笑。

4.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答案】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文艺思潮史上重要的一支。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等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宣扬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它具有民主主义精神,同情下层民众的苦难,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或从资产阶级的角度抨击封建制度,或站在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

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它重视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具有怀旧倾向。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挖掘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成果,借鉴中世纪文学重情感和想象的特点。同时,他们还喜欢异国生活,沉浸于异国他乡的神奇风光中,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寄情山水,着力歌颂大自然,标举卢梭“返归自然”的主张。浪漫主义作家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借大自然来反衬现实的丑恶。

5. “为艺术而艺术”

【答案】“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美学观点。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自身,宣布艺术脱离政治,脱离社会需要和教育任务。这种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客观意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时是对某些流派的“功利主义”的反驳,或是对企图驾驭艺术的政权的抗拒。在这种情况下维护“为艺术而艺术”就是保护艺术免受敌对力量的损害,坚持艺术的美学特性和它的独立性。但是把艺术家与社会的分离作为“为艺术而艺术”产生的普遍根源,必然导致脱离生活。它最后必然为新的思潮所淹没。

6. “大学才子派”

【答案】“大学才子派”是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统称。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具有较深的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修养。他们将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民间戏剧等各种戏剧形式融为一体,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剧作,为英国民族戏剧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准备了条件。其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

7. 荒诞派戏剧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8. 新小说

【答案】新小说是20世纪50~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又称“反小说”。在哲学上,新小说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新小说没有统一的美学纲领,其作家强烈地反对传统,要求全面革新小说艺术; 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关切小说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取消人物的中心

,使读者由被地位,颠覆作品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打破语法规则的约束,给文本留下“空缺”

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阿兰·罗伯一格里叶、克洛德·西蒙、娜塔丽·萨洛特等为代表作家。

二、简答题

9. 请以卡夫卡的作品为例,概述其小说的艺术特征。

【答案】卡夫卡是一个思想和创作都极其复杂、矛盾的作家,也是一个艺术风格极为独特的作家。其小说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

“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意识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把所面对的现实理解为一种不合理状态,不符合逻辑状态的意识”。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城堡》等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情节,在《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的“变形”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起初也以为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殷切地盼望今天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但“变形”却维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死后仍是只大甲虫。对卡夫卡而言,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在于追求神奇,而是在于以此揭示荒诞。

(2)寓言式小说蕴含深刻的内涵

作者在《变形记》中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若是对待一个人,即使对他烦的要命、恨的切肤,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丁给他送饭。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一个不再能

,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甲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虫”

虫使他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了出来。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似乎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虽然表面看来作品似乎是把人们引入一种魔幻般的境界,但细细一想,这又是何等的真实,何等的残酷悲剧。

(3)常使用象征或隐喻的形象来表达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

卡夫卡小说创作极大限度地利用了象征隐喻的意象构筑方式,以之实现外在具体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对立统一。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这种象征隐喻具体体现为三种方式:细节象征、情节象征和整体象征。

①细节象征

细节象征是指某些细节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比如《城堡》中的主人公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是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突然提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乡村医生》中的医生在雪原上漂泊流离,是象征着现代人失去家园、不知所归的现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