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梦、婴儿性欲、及精神分析治疗理论的再读解,将其所谓的无意识外在化、语言化。所谓无意识,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内在的精神实体,而是具有语言一样的结构。辨证地看,它还是"他者"的语言。它生成于语言的断裂、空白和不完满之中。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对一些文学本文进行了分析。在古典及某些现实主义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能指与所指完满对应并结合的语言结构,从而表现出某些真实性。这是一种幻想的完满与真实。所谓"欲望"、"他者"就隐含在这种幻想的完满与真实的语言之中,但这种幻想的完满与真实本身就是一种不完满、断裂、空白及无意识的症候,它仅仅肯定了一种可能,而否定了其它的可能,所指在这种不完满、断裂与空白中被推移了。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我们看到的则是这种幻想的完满与真实语言结构的某种程度的破除,展现与我们面前的是延拖于能指网络中的欲望的话语,再貌似较为具体的他者中转换(换喻)、延铎,确定不了其真实的欲望、意义、价值和目标。复仇的实现同样是所制虚假的到场。正式在这种延 中,在寻找其欲望、意义、价值和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断裂、空白和不完满,看到了无意识的症候。 在博尔赫斯与沃尔夫那里,意义被彻底埋葬了,欲望也被消解了。展现于我们面前的是赤裸裸的先在的符号秩序和能指网络,是他者。它体现为语言、习惯、传统、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个体或本体意义上的主体完全消溶在这样一个符号网络之中,成为语言、习惯、传统、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显现,在这种意义上客体化,作为主体而出现,他没有目标、在语言的能指网络中漫无目的的滑动,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所指)。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种认识:所谓无意识就是这样一种语言,在此能指与所指是脱节的,只有能指是相互作用,所指却不在场;这种意义链的断裂造成了秩序的间隙和语言的空白,但在无所不在的符号界中,空白和间隙仍然是作为语言出现的,这便是"他者"的语言,那种没有所指的能指便是症状,无意识的语言正式通过一系列症状和欲望表现出来,而一切症状的成因就是纷杂的能指没能在符号界为自己找出指称的象征之物,从而在一个差异的系列中游荡。主体也为这样一个能指网络中不断滑动的项。 这种语言既是日常用语、文学语言的可能,又是共界限。而且成为人的精神整体的可能和界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