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文学复古现象透视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复古现象,朱熹,孔子,文学演进,复古心态,清代诗论,透视

  摘要

随着世纪之交建设中国特色当代文论呼声的日益迫切,重新检讨传统文论发展的历史语境,辨别其中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因素,进而追问传统文论中那些在今天看来是合理的或非合理因素是否依然存活于我们的文化视域中,已成为完成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首要工作。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复古现象发生的文化基因的追溯,对文学复古策略的剖析以及对复古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总体影响的展开讲座正是出于这一背景。 中国文学复古现象源远流长,贯穿了从孔子至清末的古典文学史。这其中饮食的文化教育心理纠结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般的复古情结。 复古现象在意向性、功能性、时间性上存在的种种差异并不否定其内在的同一性和连续性。错综复杂的复古现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早期社会崇祖活动与祭礼仪式中生的复古心态。复古心态通过尊经与重史的方式进入显态文化,完成了复古文化的历史建构。复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道循环观念,文化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去过,这在文学中体现为以古为高,以古为美。因贵古而贱今,因贱今而得复古,这是中国文复古的双重复古中踯躅而前的。 中国文学复古的滥觞可以上溯到儒家圣人孔子。孔子对待传统文化的策略为后世文学复古埋下了根种:"克已复礼"拒绝了"礼崩乐坏"找对象历史必然性,"思无邪"用合乎宗法伦理秩序要求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情否定了文学情感丰富的个性色彩。社会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个性情感从文学中表现出来时,以儒家政教诗论为圭臬的复古宽有便用他们看来合乎"无邪"之旨的传统诗文典范来压制和打击新兴的个性审美情感。文学复古正由此滥觞。这种复古追求文学"情"与"理"、"文"与"质"的和谐状态并守护了文学情感的价值维度。但由于在复古家那里,"情"的合"理"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因而,正如我们在朱熹等人那里看到的一样,这种价值倡导又极易流于以道德价值取代文学情感价值的道德本位主义。 朱熹因对复古活动中一个重要命题--"文""道"关系的重新阐释而同孔子一样,成为对文学复古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朱熹从唐代古文运动成果的流产看到了"文""道"两分兵危险,提出"文"从"道"出,将文学价值推向道德本位主义的极端,但又从因"情"见"性"的心性理论出发承认了诗存在的必要性并进而肯定了诗情的存在,无意间完成了对毛诗派诗学理论的解蔽。但他对诗情的认可是出版从诗的情感体验中寻求性善的道德义理的需要。故而,他的新诗论又给六朝以来不断解放的诗学观念设置了一个比美刺政教论更难打破的理论学囚笼。朱熹的理学诗论及其影响又成为后代复古派的解蔽对象。 复古本身即指向既往,是对某种既往文化秩序(意识形)的守护和追求。文学的发展使完全回归既往状态忆不可能,复古便成为从某种理性原则出发,对文学演进中出现的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情感、创新与继承等对立观念问的张力进行艰难弥合的一种文化建构。复古不断深化着人们对文学情感。文学语言,文学形式等文学基本规律的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始终追求情价值与超越性,反对卑俗化与非理性。作为复古活动的遗产,清代诗论的基本特色是倡情而不废教修化。 复古的策略大大延缓了古典文学向新的审美形式开拓的进程,正统文学的典型样态诗、文极度兴盛,而骚、赋、曲、词、小说、戏剧因不符合诗、文化所代表的宗法伦理意识形态的审美要求而受到排斥。在复古与革新的斗争中不断深化的正统文学的审美情感也因排斥个性的觉醒而带有很大的虚伪性。这说明在宗法制社会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条件下,复古并不能为中国古典文学开辟前进的新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