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4月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2. 《青年实话》

【答案】《青年实话》是大革命失败后,共青团中央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一份报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年7月1日在江西永丰创刊,总编辑部设在江西于都,总发行所设在福建长汀,1934年5月都迁至瑞金。陆定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初为半月刊,后改旬刊、周刊、五日刊,初为32开小册子,后为8开4版。发刊词提出:“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红军长征前夕停刊,现在所见最后一期为1934年9月30日出版的第113期。

3. 《抗战》

【答案】《抗战》创刊于1937年8月19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抗战》除出版三日刊外,还同时出版《抗战画报》,六天一期。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

该刊内容主要有政论、书评和战地通讯等。冯玉祥将军称赞该刊“内容丰富切实,而眼光尤为正确远大,诚为今日抗战中之指针。”《抗战》也发扬了邹韬奋所办报纸的优良传统,很注意和读者联系,经常发表读者的意见,邹韬奋亲自答复读者的问题,很受欢迎。

4. 《大江报》案

【答案】《大江报》案是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大江报》的前身是《大江白话报》。1911年1月3日,由詹大悲接手投资创办并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更名为《大江报》,确定为文学社机关报。《大江报》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

清廷注意。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力倡“无规则之大乱”,公然号召革命。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史称《大江报》案。

5.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该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1919年8月上旬,《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6. 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答案】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是1983年3月底至4月初,由广播电视部召开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明确了“坚持自己走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方针,提出要从局部改革进入整体改革,以改革新闻节目为突破,带动教育性、文艺性和服务性节目的改革。会议还制定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级办台转变。“四级办电视”的方针对推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7. 网络编辑

【答案】网络编辑亦可称为网络编辑员,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新职业,与传统媒体的编辑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不同,网络编辑是在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信息处理、新闻发布等。网络编辑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编辑形式。网络编辑职业分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四个等级。

8. 《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9. 《向导》周报

【答案】《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

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遴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向导》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周报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10.《海瑞罢官》

【答案】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学习海瑞精神,时代需要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忠臣。6月,明史专家吴晗应胡乔木之约,根据毛泽东的精神为《人民日报》写了《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于6月16日的《读书札记》栏目。庐山会议之后,胡乔木又约吴晗为《人民日报》再写一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这便是9月21日发表的《论海瑞》一文。同年北京京剧团请吴晗写一部关于海瑞的戏。吴晗于1960年年底将剧本写成,初名《海瑞》,后接受别人的意见改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正式演出。评论工作应当看成是思想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简答题

11.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的发展情况。

【答案】鸦片战争后,香港为英国侵略者所占据。此后,由于大量英国移民进入香港,该地区的外国侨民居全国首位,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并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自1841至1860年的20年间,据初步统计,香港先后出版的英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日,超过同时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出版报刊的总和。但是1861年后,香港报刊发展开始日趋落后,无论是从报纸的数量还是实际影响考察,香港都己不及上海。

(1)英文商业报纷纷出版

香港最早发展起来的是英文商业报纸。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一译《香港公报》)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2年鸦片战争后,大批英文报刊先后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之友》CTheFriendofChina ), 《香港纪录报》(HongkongRegister ), 《德臣报》CChinaMail ), ((开刺报》(DailyPress ), 《香港电讯报》CHongkongTelegraph )等。

①《中国之友》于1842年创刊,自第二期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该报最初支持香港政府,后改持反对政府的立场。该报特别注重中国新闻,对太平天国做过较为系统的报道,并对太平军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的外文报刊中是比较少见的,曾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②1843年《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纪录报》,该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至1858年停刊。

③《德臣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45年创刊,初为周刊,1862年起改为日报,直到1974年停刊。在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