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中国当代新闻体制的变迁。

【答案】(1)中国当代新闻体制变迁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新闻体制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变迁的过程可以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对私营媒体的改造和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全面确立

建国之初,部分私营新闻事业被保留,允许其继续存在。然而在新的政治环境下,私营媒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与此同时,政府管制的计划体制开始建立,私营报业的发行被纳入公营报业的“邮发合一”体系,导致依靠发行和广告收入的私营报业面临“断炊之灾”,停刊或公私合营成为私营报业面临的最后选择。到1952年底,全国私营报社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私营广播电台也于1952年底全部实现国有化。

从私营到公私合营再到国营,私营新闻事业由被控制到被改造,一步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公营、私营、公私合营的并存局面很快被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取代。这从所有制层面上解决了中共对全国新闻媒体的控制和管理问题,正式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新闻体制。这次大变革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②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初次改革与调整

建国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效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新闻体制所带来的泛政治化的办报思维和僵化的办报方式等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家中心工作转移的新环境不相适应。1956年春夏之际,包括体制改革在内的新闻改革展开了。

这次新闻改革在新闻体制方面强调新闻媒体从单纯党的喉舌向同时承担群众喉舌转变,媒介的性质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媒体却改以更有利方便的形式为人民服务,多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次新闻体制改革是探索完善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一次有益尝试,它不仅触动了高度集中的新闻体制,更重要的是它在新形势下把媒体的党性和群众性统一起来。然而这次开端良好的新闻体制改革于1957年6月随着“反右”斗一争扩大化而中断。

③左倾年代新闻体制的悖论

从1957年夏季“反右”斗争扩大化到“文革”结束20年的时间,左倾思潮泛滥,新闻控制被空前强化,新闻体制受到了极大的扭曲。20年间,新闻媒介作为政治气候最敏感的神经,卷入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漩祸之中。新闻媒体变成了完完全全的“阶级斗争工具”,新闻控制被

空前强化。与此同时,在所谓的全民“大民主”背景下,出现了难以计数的红卫兵报刊和大字报,新闻控制以“极端自由”的形式登峰造极。新闻体制被极度扭曲,导致出现了诡异悖反的奇特现象:一方面是对新闻言论自由的极度剥夺,另一方面又是对新闻言论自由的极度放纵。

④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体制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引导舆论等功能被重新认识,广告再次成为媒体的宠儿,媒体经营意识觉醒。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也被正式确认。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下,新闻管理体制有了一定的变革,新闻媒体的部分业务逐步走向市场。新闻体制的改变带来了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扩版热、周末报热,90年代中后期崛起了都市报群体; 广播电视则不断增设财经、影视、体育、音乐、新闻等频率和频道以增强竞争力; 新闻媒体提出了集团化发展战略。

党在保持现有新闻体制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对新闻体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如近年来逐步完善的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2)对新闻体制变迁的思考

①新闻制度的选择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甚至国家的兴衰存亡。对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力的新闻传媒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定有序; 如果发挥不当,它将对社会安定局面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

②判断一种制度优劣,既不能以西方制度模式为标准,也不能以某些抽象理论为依据,而应该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只有那些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的制度才是真正适合本国的最优制度。

③任何新闻体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特定新闻体制的形成取决于特定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状况等。

④技术革新和国际化趋势将促进新闻体制改革。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相对的自由性等特点,这导致网络时代舆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技术因素可能成为倒逼新闻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2. 试析微博时代新闻生产变化的一面和相对稳定的一面。

【答案】2010年,被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称为“微博元年”,简短文本(110个字)、即时发布(与手机联网)、裂变式传播(点一面一面)、自媒体(大众传播)、去中心化(草根与精英均可表达)等传播特征,加上新浪、腾讯等商业网站的推广运营,使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迅猛增长。

(1)消息来源:从筛选、疏离、线人报料转向定制、接近、主动求援

日常的新闻生产中,“新闻爆料/同行交流,访问门户网站/行业网站,以及使用搜索引擎是中

国记者工作中获取新闻选题线索最主要的渠道,但是百科、BBS 、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渠道大大拓宽了记者获取工作信息的来源。”比较而言,跑线记者会比较多地从政府、企业等条口获取线索,社会记者多从单位的新闻热线拿到线索,而调查性记者的线索获取除知情人报料外,正越来越依赖网络载体,除浏览BBS 论坛(门户网站社区、天涯、猫扑等)、使用QQ 群(小刀、蓝衣、深度报道联盟等)外,浏览微博正成为多数调查记者的习惯。

普通公众的线索报料。多为弱势群体发出的求助,往往信息量大、题材重复,且利益诉求明显、材料有选择性,需要甄别和证实。

事件当事人的微博发布。草根或精英,普通公众、热心网友或政府部门,往往跟公共事件密切相关,他们发布的微博基本上是一手信息、原始素材,若引起强烈关注后,其微博实质上已成“自媒体”。调查性记者往往可以由此把握事件最新进展、接近核心信源。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发生后,在《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的帮助下,钟家小女儿钟如九第一时间在新浪开博,之后连续报道其遭遇,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其微博粉丝很快突破3万,所发微博往往有数百次“转发”和“评论’'09月17日的第一条微博的评论和转发数高达2000-3000条。

与传统新闻生产中获取报道题材、寻找采访对象的方式不同,微博作为消息来源的功能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2)报道机制:从记者主导、单次刊发转向公众参与、循环报道

传统调查性报道的生产机制主要有这些特征: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依照媒介定位、组织文化和编辑方针选择题材,由记者耗费较长时间进行独立调查,最后在媒体刊发。一般情况,若非连续的跟踪报道,记者发挥着主导作用,生产过程是单次性的、相对封闭的。

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的兴起,正开始深刻改变这种报道机制,让调查性报道的生产体现出更多公众参与、由快到深的“循环”特征,即有学者概括的“碎片化或滚动式”趋势。公众的积极参与、信息传播的快速需求和记者报道过程中社会动员的需要,都促使调查性报道的生产由记者主导、组织把关变成公众参与、协同传播,由一次刊发、单次传播变成接力赛跑、循环报道。

(3)行业互动:从独立调查、业内沟通转向支援协作、公开动员

新闻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建构过程,新闻作品也是社会化的生产结果,始终充满着传播与控制的复杂张力。就具体的生产机制看,则主要由记者独立采访、编辑协作统筹、组织控制把关,是组织化的产物,也是相对封闭的活动。

调查性报道往往是独家报道,是记者成名的关键和媒体竞争的利器,不同媒介组织间的行业互动应该极少,但基于相似的新闻环境、较高的报道风险,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之间仍有一定的跨组织合作,主要形式有集体作战、稿件转投、同行肯定、报道协助、舆论制造等,可以用“默契协同”来概括其特征。过去,“默契协同”主要体现在QQ 群卜的线索分享、新闻现场的采访交流或媒介组织之间稿件交换的合作机制,这些行业互动都是非公开化的。

微博的兴起,不仅强化了调查性记者跨组织间的支援协作,也便利于他们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同时还让这些原本封闭的行业互动变成公开的生产实践,让普通公众更近距离、原生态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