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51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贸易理论
【答案】新贸易理论是指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2. 朝阳产业
【答案】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技术的突破创新带动企业的产业。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可演变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
3. 连接度
【答案】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 E 为边的数量; V 为顶点的数量。
4. 技术密集型产业
【答案】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其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大的产业。以先进、尖端科学技术作为工作手段。其特点有,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源消耗低; 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
5. 区域经济相对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已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6. 空间近邻效应
【答案】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空间近邻效应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加剧各种经济活动的竟争。
7. 区域分工
【答案】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
8. 区域性因子
【答案】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
9. 经济全球化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10.报酬递增
【答案】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以一种企业组织(制针工场)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产生的过程,并提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定理)。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特征给予了更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其中很多观点被应用到新经济地理学之中,成为解释区域差异和产业集聚的手段。
二、简答题
11.试述自然要素、土地因子、原材料因子与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关系。
【答案】自然要素、土地因子、原材料因子与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关系如下:
(1)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不仅包括有形物质的创造,也包括服务等无形物质的创造。而这种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可能直接导致经济活动的区位变化。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理论中,自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2)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①作为劳动对象,想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的自然出产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 但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的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
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12.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答案】(1)集聚机制
①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a.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同类区位,这就带来经济活动在少数地方的集聚。
b.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某一适宜地区。
c.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 ②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的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a. 集聚将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并随着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等将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而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b. 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c. 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扩散机制
①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 避免集聚不经济。
b.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c. 政府的政策作用。
②扩散机制的作用
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引发区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在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时期,集聚机制的作用将逐步减缓,扩散机制逐渐发挥作用。当区域空间结构进入成熟期,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一般情况是扩散机制的作用强于集聚机制。
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集聚(或扩散)一旦发生,就将沿着其固有的方向持续下去。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