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824现代经济学(西方经济学50%+政治经济学50%)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答案】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基本关系如下:

(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一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表现在:

①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要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经济体制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还受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要为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服务,合理的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将阻碍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③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系统的范畴。经济制度属于本质关系层次,它是某一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关系本质属性的结合。经济体制属于经济运行关系的层次,它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表现在:

①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经济制度强调经济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组织关系。

②二者反映的层次不同。经济制度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的所有制关系,而经济体制反映的是社会经济中较为浅层次的关系。按照经济制度的规定性,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区分为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等; 按照经济体制的规定性,可以把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区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③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

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有不同样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2. 简述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自力更生是指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前提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靠对外剥削和掠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不能完全依靠外国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才能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中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和广大幅员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1)对外开放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时,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并且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进一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 离开本国人民的努力,一味依赖外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有必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还必须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使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经济联系,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地依靠外力,是十分有害的。只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 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案】(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小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情与艰巨性。

(2)决定和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问、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种力量之问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导致了长期处于市场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的境地。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例外。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建立并巩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高度公正的新社会,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公正。这个宏伟目标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崭新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一诞生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以武力为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发展之后,其进攻的方式则转变为以和平方式为主渗透社会主义。无沦是以武力方式进攻还是以和平方式渗透,资本主义国家所依仗的是其经济的发达和在经济发达基础上的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强大。在严峻的国际环境挑战面前,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必然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总之,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代替原有的旧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曲折过程。

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案】(1)资本周转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循环的快慢程度。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价值,从一定形式出发,经过循环运动,带着剩余价值,全部回到它原来出发点的形式,中间所经历的时间,即预付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大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剩余价值的数量就会增加。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快就意味着资本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这都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延长,从而剩余价值增加。

(3)资本周转速度快慢间接影响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快,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