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11经济学综合(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力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企业经营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
严格地讲经济全球化并不完全是一个新的现象,事实上,自从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相伴随的。如今,经济全球化己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
①15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等己成为欧洲贸易中心。
②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上的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使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
③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为重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工业革命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统治。
④19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以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以重化工业的兴起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并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出现了50年代和6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个国家都逐渐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减少各种限额,使世界经济中逐渐出现了一个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
⑥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逐渐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己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
(3)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具体来讲,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③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经济全球化赖以存在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市场经济。
2.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汇率由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最终都会影响汇率,最根本的因素为经济因素,主要有: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会产生直接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币值就会上浮,汇率增加; 相反,逆差国币值下跌,汇率下浮。
(2)一国物价水平。物价水平会影响其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物价上涨一般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进而导致汇率的变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币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从而导致汇价下浮。
(3)国际间利率的差距。利率差距将引起短期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若一国发生资本内流,该国货币汇率会趋于上浮; 反之,若一国发生资本外流,该国货币汇率会出现下浮。
(4)货币政策。一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降低利率,会引起国内的短期资本外流。相反,提高利率,将促其汇率上浮。
(5)外汇储备。一国外汇储备少,则表明外币需求增加,外币相对增值,一国的汇率将上浮。反之,一国的汇率将下浮。
(6)财政状况。财政状况常常是预测汇率变动的重要指标。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货膨胀和经常项日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率就会自动下浮:反之,汇率将自动上浮。
3.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案】(1)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2)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
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4)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从过去的“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的提法,是改革实践的总结,是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质的飞跃。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竟争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现,而且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论述题
4. 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 垄断条件下存在哪些方面的竞争?
【答案】(1)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指一种商品的产销量完全由一个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上,这种商品没有一种现成的替代品,商品的价格完全由垄断者决定,垄断者可以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最有利的价格和产量。
形成垄断的原因是:
①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或者说,一个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生产基本要素的全部供给。
②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专利和版权法是法律保护下的完全垄断的典型例证。
③自然垄断。在某些公共事业中,如果一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两家以上的大量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更低廉,就形成了自然垄断。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①垄断产生于竞争
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市场竞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