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6土地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产权
【答案】土地产权是指山多种权利共同组成的一个权利束。具体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 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是通过土地现状调查分析而得出的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内容,它有利于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由于各部门占用的土地可视为土地利用的特定形式,即用地类型,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 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在对供选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
3. 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土地使用权才能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协议出让、招标、拍卖和挂牌四种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期限按用途分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4. 土地资源管理学
【答案】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以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这个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
,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产生系统效应(组合效应)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
5.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6. 土地转让
【答案】土地转让是指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绘他人。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二、简述题
7.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和原则。
【答案】(1)土地用现状分类体系
根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的现状进行的土地分类,用以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和研究土地利用问题。但它不能替代土地适宜性分类和土地利用规划,也不能据此划分部门管理范围。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按两级进行分类,统一编码排列。第一级按照国民经济部门用地构成,划为8个类型; 第二级按照土地利用条件和方式,划分为46个类型。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原则
①利用的相似性
具体来讲,利用的相似性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相似性,用以反映不同地类的基本特性和本质差异,便于土地管理中应用。
②分类的统一性
具体来讲,分类的统一性是指全国各地均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的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有利十全国的统一管理和地区间土地利用的比较分析。
③层次的科学性
层次的科学性体现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体现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层次,层次之间存有明确的从属和逻辑关系,统一编码且不重复,便于资料整理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数据库,实行科学管理。
④地域的差异性
地域的差异性体现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加以增减和细化,以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地利用特点。
8.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经济分析?
【答案】在进行土地利用经济分析时,应该首先明确所使用到的边际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对在生产投入中的因素建立相关的数学函数,计算这些因素的边际效果,其次就应该掌握具体的分析方法。
①认识生产因素所产生的三种报酬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
生产因素所得到的报酬(或称产量)可分为三种,即总报酬、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或称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只种报酬中的边际报酬是最主要的,其他报酬的变化均受边际报酬所制约,随着边际报酬呈加速度上升,总报酬亦增加很快,由于初期的边际报酬呈加速度上升,所以总报酬亦增加很快; 边际报酬转为递减,但仍大于零,总报酬仍以减速度增加; 当边际报酬等于零,总报酬达到最大值; 当边际报酬山零变为负值时,总报酬因此由最大值渐减至零。平均报酬的变化也受到边际报酬的影响。起初边际报酬递增,平均报酬也随之递增,仅仅递增速度较缓和,当边际报酬由递增转为递减时,平均报酬仍然继续上升至相当一个时期。后来因边际报酬递减很多,平均报酬亦小得小开始递减,但递减速度仍较边际报酬为和缓,平均报酬的最高点与边际报酬相等。在此点以前,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过此点之后,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
②以固定因素(土地)为依据来分析报酬变化的各个阶段。
所谓某因素的生产力的第一阶段,即指该因素可能获得的报酬量变化在第一阶段,这是因为该因素在配合比例上数量太少。随着其数量的增多愈加表现有利,故在此阶段内随着该因素的投放单位的增加,它每单位所获得的平均报酬将随之而递增。所谓某因素的生产力已进入第二阶段,即指该因素可能获得的报酬量变化在第三阶段。这是因为该因素在配合比例上数量过多,表现为无益而有害,不仅不能使产量增加,反而减少。其边际报酬是负值。在此阶段内随着该因素投放单位的增加,总产量反而减少,每单位所获得的平均报酬也随之减少。
若仍以两种生产因素配合为例,其中某一种因素的配合比例数太少,则另一种因素必然是配合比例数太多,因为数量太多或太少都是相对的。当种子的生产力处于第一阶段时,意味着种子的配合比例数太少,因此它的报酬变化属第一阶段。这时,另一固定因素(土地)的配合数量太多,其边际报酬是负值。所以就对土地而言,其生产力属第三阶段。反之,当种子处于第三阶段时,它的配合数量太多,其边际报酬为负值。此时,土地则因配合数量太少而使其生产力处于第一阶段。
总之,当我们讨论土地利用时,务必要考虑土地所得报酬与其所需生产费用之间的关系。
9. 简述土宜法、模型法和综合法的适用条件。
【答案】(1)土宜法的适用条件
土宜法建筑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成果资料,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对农、林、牧产品和建设用地的需要和土宜性特点,对于宜农、宜林、宜牧地以及宜各种农作物、树种和草种地、宜建筑地等加以合理的归并,借以确定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方法。应用土宜法的前提条件是土地质量评价工作是否完成。若规划区域已完成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其成果可应用于确定土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