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农业大学774土地资源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阐述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案】(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土地的基本特性,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属性。 ①土地的资源特性

土地的资源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性; 区域性; 动态性; 可更新性; 多功能性; 有限性; 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的资产特性

土地不仅具有资源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资产的特性,资产特性主要体现在:商品特性产权特性; 增值特性; 不动产特性。

2. 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

【答案】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通过土地评价,可以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果的大小程度。

(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可见,土地分等定级的结果是土地交易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土地使用者选择土地提供指南。甚至,土地估价就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评价,即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价。

(4)为土地税收服务。土地评价可为土地税收工作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5)为土地管理服务。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

3. 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护和对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

(1)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

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己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对已经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确定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等具体情况并编制土地复垦整理方案。完成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状态的恢复。

目前我国最重要的保护内容是对耕地的保护,尤其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4. 何谓湿地资源? 如何利用与保护?

【答案】(1)湿地资源

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2)湿地资源的保护:

①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速度;

②创造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制条件;

③摸清家底,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④理顺关系,协调管理,综合治理;

⑤积极引导湿地周边群众参与湿地管理。

二、论述题

5. 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案】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表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状等方一面。地质条件对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对土地资源的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因为作为土地资源主体的土壤资源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物经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此外,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及水质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2)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岩石、矿物风化后的产物很少留在原地,往往在重力、风、水和冰川的作用下,搬运到其他

地方形成各种沉积物(母质),根据其产生的特点,母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和海积物。

6.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

【答案】在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区域开发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认真贯彻执行如下基本原则:

(1)农用土地资源优先开发原则

农用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于土地资源质量的好坏。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如城镇、工业、交通等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负载与空间功能,生产的产品质量、数量与土地的肥力无关。我国耕地在逐年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为保证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以土地资源应优先用于农用土地开发。

(2)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平衡原则

土地资源具有固定性和有限性等特点,以固定性的土地资源为基础载体的生态系统,其组分也是以土地资源为依托,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实际也是对生态系统的部分组分的开发利用,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必然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农业生产中的土地资源开发尤为如此。开发合理,符合生态平衡发展规律的要求,将可以不断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在变化过程中加速能量流、物质流的转化与循环,促进农业发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导致生态的失衡

(3)实行综合性土地资源开发原则

在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时,首先要做好土地资源开发规划,依据区域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状况,对自然条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集中力量进行综合性开发; 对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多灾、低产地区则要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进行保护性开发。

在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规划时,要对土地资源的质量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从质的方面确定保护性开发,确定土地资源对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或工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性、限制性和可更新性; 从量的方面确定各种类型土地规模及其数量,并预测开发后的生态变化趋势,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和统一规划,以保证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开发的宏观经济效益,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