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选择
【答案】公共选择也称公共决策,指政府或公共部门的选择,即公共部门对公共物品如何生产、生产什么和为谁生产的间题进行决策和选择。公共选择或公共决策具有三个特点:
①集体性。公共决策不是私人决策者做出的个人决策,而是由政府做出的集体决策。从经济内容上划分,公共决策主要包括资源决策与分配决策。资源决策是关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解决集体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是一个效率问题。分配决策是关于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
②非市场性。私人物品是通过市场来解决生产和分配的,而公共物品则是通过非市场的政治程序来解决生产和分配问题的。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不能通过经济市场来有效率地解决,只能通过政治市场来解决。在政治市场上,需求者或消费者是选民、纳税人,供给者或生产者是政治家、政府官员。供求双方通过交换相互发生作用。
③规则性。市场运行有一定的规则性,公共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性。在个人之问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确定规则以便协调人们的行为,因此政府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般人或多数人偏好的规则。
二、简答题
2. 结合现实,说明中国当前的行政支出规模是否合理。
【答案】(1)中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呈现出增长态势
①判断行政支出规模是否合理,牵涉到许多因素,如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政府机构的设置方式、行政效率等。
②中国的经济总量基数较大,经济增长水平高,财政收支规模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过多的行政支出是合理的。
③层层审批程序使政府机构设置臃肿,人员增加,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而行政经费开支庞大也带来了行政效益的降低。
(2)中国当前的行政支出规模并非最合理的规模
行政支出合理与否,还与政府支出效率的高低有关。政府机构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改变行政方式,优化人员结构和资源配置,能够促进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
3. 各发达国家多实行农业财政补贴,中国是否应该仿效?
【答案】中国现在的农业补贴占农业总产值的3.3%,据WTO 的黄箱政策,中国政府对农民的收入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中国不易仿效发达国家那样实行较多较高水平的农业财
政补贴,主要原因如下:
(1)中国目前的财政收入无法支持这样大的补贴。
(2)如果对农业进行补贴会导致农产品过剩,产生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过剩的农产品要么烂在国内,要么只能低价卖到国外。
(3)如果对农业开始进行补贴,就很难取消掉,因为取消补贴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
(4)对农产品进行补贴,在执行上非常困难。
①如果进行反周期补贴,也就是对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减产进行补贴,会产生严重激励问题,会存在故意减少投入造成减产而向政府要补贴的事例。
②如果直接对农民的收入进行补贴,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经常会出现应该得到补贴的农民实际拿不到补贴,拿到补贴的往往是各方面关系较好的中等收入的甚至是富有的农民。
(5)中国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应该采取其他可行力式,如己经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还有其他政策如支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支持力度等。
4. 你是否能够举出更多的非营利性经济组织的例子? 为什么说它们的活动也属于公共经济的范畴?
【答案】(1)非营利性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个人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
(2)他们的活动是以执行公共事务为目的,将会涉及公共选择等公共经济学研究范畴之内的问题,提供的服务将会影响社会福利,所以他们的活动也属于公共经济的范畴。
5. 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
【答案】税收的经济效应包括宏观经济效应和微观经济效应。
(1)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运用税收政策及相关手段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稳定所产生的影响。
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税收乘数和拉弗曲线来解释。前者是指因政府税收的增加(减少)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减少(增加)的倍数,税收的变动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反方向变动。拉弗曲线是用来表示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拉弗曲线表明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条件。
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理主要有两种:实行差别税率或通过税率变动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相对价格的变动影响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变化; 通过税收优惠、激励措施调节税后投资效益,进而影响投资结构和技术状况,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税收的经济稳定效应是指某些税种具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政府则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
变化和实际需要,有目的地调整税收制度和政策。
(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税收将支出能力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发生了资源的转移;
第二,税收会扭曲消费者对物品的选择或生产者对要素的选择,从而给纳税群体造成额外负担。更明确地说,税收微观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即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税收的收入效应本身并不会造成经济的无效率,它只表明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但因收入效应而引起纳税人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所作出的进一步反应则会改变经济的效率与状况。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的自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的低效或无效。
三、论述题
6. 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实行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还是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实行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原因如下:
(1)财权与事权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①1994年,按“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先分事权,再分税。但实际做法却是,事权划分先不动,承诺分税制改革后再来处理,导致现行事权划分不清。
②只强调财权与事权相结合,将带来两种结果,或者是破坏生态,掠夺式开发,或者压缩支出,缩减地方政府应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2)则力与事权相结合的优势
①“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意味着量入为出,实事求是地结合地方政府的自身能力去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而不是不顾自身财力可能盲目地发展经济,“财力”的着眼点在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②“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
a. 财权,是指各级政府依法享有的筹集收入的权力,主要包括税权、收费权及发债权。
b. 财力,是指各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以货币表示的财政资源,来源于本级政府税收、上级政府转移支付、非税收入及各种政府债务等。
c. 事权,是指一级政府在公共产品或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财政体制的完善,实际上就是对财权、财力与事权之间关系的恰当处理。
“权”可能导致政府过分扩张,不利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由“财权”到“财力”弥补了这一弊端,做到“财”与“事”的匹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