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关键词:无

  摘要

  自从1840年封闭的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中国已开始意思带自己在世界的地位远不如盛唐时代那样呈雄于世,而是大大落后于西方民族。为了改变这种日趋衰弱和被动挨打的状况,中国的志士仁人便萌发了富国强兵、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早日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一百多年来,不止有多少人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捐躯,但终未能够取得成功。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才真正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更本的保证。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项于世界。”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撒谎能够,毛泽东主席又宣布在几个五年计划内把中国“建设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56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进一步号召全国人民,“为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此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成为我们奋斗目标的正式表达。   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延续了几千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面对的经济基础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发展的痕迹,要通过发展经济赶上有几百年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现代强国,必须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作为基础。于是,中国现代化的重点就落在了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发达的重工业体系上,建立工业体系成了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四十年来,我国一直推行的是牺牲农业、向工业倾斜的经济发展政策,经过全国人民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奋斗,我国已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许多工业部门已跃居世界前列。工业品出口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已占相当比重,工业总产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0%增加到1986年的64.8%。   与我国的工业发展状况相比,我国的农业确实令人担忧。农业在我国一向被看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而事实上,农业却始终没有被放在基础的地位上认真去抓。难怪有的群众说,农业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足以说明我们对农业的实际重视程度。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物质标志的观点,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体现着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而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尚未能摆脱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人们对生产过程的驾驭程度很低,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全国还有不少老、少、边地区人们的温饱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24.99%。而农业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地位就更加重要。我国有十一亿人口,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自己不能解决十一亿人的吃饭问题,要靠进口那是不可能。因此,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农业是关键,也是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提出来认真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予以贯彻执行。   那么,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那些?或者说应以什么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其中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内容,属于生产力范畴,而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更本标志有二:一是农业的主要装备,即农业机械的种类、数量和效率;二是农业人口的多寡,即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前者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农业趋向工业化的程度,后者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虽然在文字表诉上有所差别,但实质是一致的,都认为农业现代化即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现代化。第一种观点中的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和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必然要求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与之相适合;另一方面,只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见,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是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并围绕农业生产现代化这个轴心来进行的。所以,高度发达的农业劳动生产力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第二种观点中的两个方面,实际上说明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农业的装备是和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它对农业劳动生产力率具有决定作用。农业人口的多寡也只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具体表现。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多,满足一个国家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劳动者就少,反之则多。所以,这种观点也是把农业现代化归结为较高的农业生产率。   在我看来,上述两种关于农业现代化标志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知识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农业现代化的内容还应包括农业人口的现代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农业人口现代化方面来说,农业现代化国家都非常重视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劳动者,其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和管理素质远远高于非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劳动者。有的国家规定,从事农业生产、开办农场的人必须具有相当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其组织管理也需要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能胜任。发达的现代化农业重视同农业的高度商品化、市场化相联系的。这也要求农业生产者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才能在决策中避免失误或减少失误,在商品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农业现代化的第三方面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如果只有较高的农业生产率,而不顾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那么不仅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障碍或者下降,而且会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劳动率会被恶劣的生态环境所抵消。因此,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高度发达的农业劳动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农业生产过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   高度发达的农业劳动生产力,是由具有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没有相当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就不会有发达的农业劳动生产力,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持续稳步的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西方农业生产发达国家虽然创造了较高的劳动生产力,成为当代的农业现代化国家,但他们所达到的现代化,并不十分完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它的弊端,并危及到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